搜索
中秋万里月,何处驾冰轮。底事隔年会,不怜今夕人。
兔疑停杵臼,蟾岂避风尘。默识常娥意,氶平赏更新。
猜你喜欢
重到开源寺,菩提依旧青。攀枝非挂锡,摘叶不书经。
诗偈残年悟,梵音劫后听。如何千佛力,难唤一人醒。
出郊尤喜雨初晴,洗出川原物象明。楼影半藏高柳外,池光遥与绿萍平。
鸥驯长近朱阑戏,民乐争随画隼行。主礼自忘台鼎贵,芳尊尽日许同倾。
松风萝月满禅房,物外高情孰可当。鸟为衔花浑不恐,兔因暖足自相忘。
峰峦重绕何深䆳,楼阁新开更炜煌。敕赐良田供万衲,不须日籴太仓粮。
已剪诸郎百虑轻,骄儿长大又生狞。
只愁南内无归日,南内归来万古情。
捏双源,衣露肘。
谓悟明星,有甚分虹。
本为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左口右留}。
上大人,丘乙己,西湖南山图画里。孔门弟子无人识,空有三千七十士。
忽然一阵秋风吹,吹作秋云送流水。
稍离烟瘴(zhàng)近湘潭,疾病衰颓(tuí)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
烟瘴:瘴气。此代指多瘴气的岭南地区。湘潭,地名,治所在现在的湖南省。今湖南湘潭。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避地:因逃避战争祸乱而移居他地。强言:坚持说。风物:风光景物。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