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君不见荆轲辞易水,飞盖过秦宫。一去不复还,白日贯长虹。
又不见樊哙入鸿门,瞋目发冲冠。立饮斗卮酒,狂言敌胆寒。
秦王绝袖环柱走,沛公间行脱虎口。两雄事异壮心同,拥盾何惭持匕首。
近代羽林如虎貔,黄金琐甲元武旂。三石雕弓百发中,千钧宝鼎独力移。
时危此辈尽奔散,如哙如轲知是谁。落日高台大风起,安得守边皆猛士。
力挽天河洗战尘,功名图画麒麟里。
猜你喜欢
明月皎皎白玉盘,大星煌煌黄金丸。壮士解甲投马鞍,蒺藜草深衣夜寒,剑头饮血何时乾?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tiān)波浪向人间。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参考资料:
1、麻守中.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0:235-237.
2、李时人主编.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443页.
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无心:舒卷自如。闲:从容自得。
何必:为何。奔:奔跑。波浪:水中浪花,这里喻指令人困扰的事情。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世间多少能诗客,谁是无愁得睡人。
自我夜来霜月下,到头吟魄始终身。
黄榆落尽河水冰,隋渠两岸无人行。雪花漫天大如掌,北风吹马南人惊。
县官藏冰避炎热,健儿凿冰手流血。安得身随花石官,当路谁人敢呵喝。
黄流千里冻彻底,舳舻相仍冻衔尾。天公便合回阳和,桃花水暖流春波。
望春楼上天颜喜,齐声争唱纥那歌。
人善不趋,已恶不除。
谓之知道,不亦难乎。
已是头童懒整冠,尊前犹欲强追欢。
浮生得满七旬少,乐事能并四者难。
闲去稍知心地适,兴来殊觉醉乡宽。
入朝更诵公诗句,两腋风生盛暑寒。
一曲丝桐馀古意,百篇风月寄闲情。君诗即是琴中操,底用离鸾别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