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换得朝衣不称身,勇辞新爵号遗民。鍊成偃月炉中药,阅遍铜驼陌上人。
鲁国灵光俄委地,谢家玉树正伤春。忽闻旧唱贞元曲,衰涕能无洒石麟。
猜你喜欢
不知月欲落,但觉衣生棱。夜深谁是伴,相对祇孤灯。
又名:泊岳阳楼下
江国逾(yú)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kūn)鹏(péng)。
南国的江河众多,水程超过一千。岳阳城在巴陵山上,将近百层。
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舟外的雪飘落灯前。
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
图南之举未可逆料,但鲲鹏变化是巨大的,将会飞向南天。
参考资料:
1、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8:第296页.
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逾:越过。仅:几乎,将近。
图南:语出《庄子》,谓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今用为表示事业发韧,具有雄心壮志。鲲鹏:庄子所假托的大鱼大鸟。
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756年,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非常贴切。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幽林卓锡地,香火续深禅。
但见树迷户,不知头顶天。
云开青嶂耸,瀑溅雪珠悬。
一脉来何处,曹溪万丈渊。
震方望欲鼌,烂然明银海。天高湛霜气,大陆澄霞彩。
方欣全赵胜,更惭魏多垒。衰谢混俗宜,飞扬雄心改。
伊昔蒙国书,时维帝元载。牧冀缺远图,家吴起深悔。
疲马良念归,长林放麋在。筹边让群乂,勤王济真宰。
挂冠亦由余,何求复何待。
杪冬严杀气,穷纪送颓光。薄狩三农隙,大阅五戎场。
菜田初起烧,兰野正开防。夹岸虹旗转,分朋兽罟张。
燕弧带晓月,吴剑动秋霜。原启前禽路,山萦后骑行。
云区坠日羽,星苑毙天狼。礼振军容肃,威宣武节扬。
神心体殷祝,灵兆叶姬祥。幸陪仙驾末,欣采翰林芳。
小阁才堪置一床,病躯虽在鬓沧浪。随身行李无长剑,犹胜堆钱与窟郎。
翠葆(bǎo)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lán)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竹径成:春笋入夏已长成竹林。跳雨:形容雨滴打在荷叶上如蹦玉跳珠。
此词写夏日乍雨还晴的景色,体物工巧。新竹成林,新荷跳雨,柳梢弄晴,具见新颖别致;至曲阑斜转,风约帘衣,水摇扇影,则人、景浑然一体,意趣横生,清新柔丽,委婉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