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谁云仲蔚长蒿莱,白板双扉随意开。扫石我饶笼翠兴,磨岚君擅草玄才。
杖头时挂千峰月,箧里争鸣万壑雷。自是主人能慰客,顿忘鸿雁已南回。
猜你喜欢
晓起巡檐鸟语稀,湿烟笼处果初肥。荔墙痕滑蜗斜旋,花院香沈蝶懒飞。
曲径浮青双屐净,小窗横翠一峰微。所欣浊酒寻常有,旧侣论诗约不违。
昆山一片石,巉秀称奇绝。不使土附之,削肤仅存骨。
扪萝数十盘,宛转踞其脊。流云湿松杉,回绕佛坛出。
眼前无华岳,此亦去天尺。所以惯游人,不如乍来客。
佳人飘缟带,湘佩穿林陌。婉约故可怜,含凄况寒食。
春风吹古道,芳草眠残碣。车马虽复喧,荒原自空碧。
我能真赏见山灵,不独寻常寄游迹。钟声日暮下镫龛,迟却十年来面壁。
卧听泉声似雨声,直愁泥滑马难行。
世间疑事多如许,千百年来谁与明。
穆穆熙熙在眼中,君家卷里忽相逢。苍烟绿树湖西路,何处金牛吊一峰。
生则有情,情岂离形。养形存生,岐分万程。去万归一,其中有精。
惟窈惟冥,与世莫争。纯气之守,知巧弗受。游乎物初,物皆尘垢。
身外则存,神全则有。开天之天,天先天后。痀偻承蜩,没人操舟。
神寄蜩翼,身与舟游。人皆金注,我独瓦投。人皆涂畏,我独近求。
说彘者祝,养鸡似木。吕梁安蹴,视水犹陆。鐻成梓庆,忘吾心目。
马败东稷,安能更逐。此惟至人,遗物遗身。款启之民,内外交沦。
乐鴳以韶,载鼷以轮。委蛇捧首,复见水漘。
丹嶂横枫林,半壁白云互。黄上宅幽人,绿崖断梯磴。
时有鹤飞来,玄猿睡初醒。汲水去清溪,泠然候疏磬。
樽(zūn)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美酒当前,歌女高唱一曲,歌中似有千重含义。她在刚要唱歌之时已经泪流满面,恐怕她心中的苦恨比泪水还多。
我试着问她,为何事而如此悲伤?她如痴如醉,沉默不语。我也是个多情人,听不了伤心人说伤心事。唯恐两人同病相怜,共同悲歌。
参考资料:
1、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8
2、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04
樽前:在酒樽之前。一作“尊前”。恨应更、多于泪:按《卜算子》词调,结句本为五字句,此处加一字,为衬字。下阕结句同。
缘:因为,由于。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闻歌伤怀之感,其情事大致类于白居易之《琵琶行》,然而小词对于长诗,在形式上有尺幅与千里之差别。
上片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诗对琵琶女演奏的叙写。“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一曲歌而能具千重意,想必亦能说尽胸中无限事;而这“无限事”又必非乐事,当是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这是从后二句中“恨”“泪”等字可得而知的。首二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加顶真的修辞,比较一般的“流水对”更见跌宕多姿,对于歌唱本身亦有模似效用。“才欲歌时泪已流”一句乃倒折一笔,意即“未成曲调先有情”。
“恨应更、多于泪”,又翻进一笔,突出歌中苦恨之多。白居易诗对音乐本身的高低、疾徐、滑涩、断连等等,有极为详尽的描摹形容。而此词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宛转。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对歌女的悲凄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放拨沉吟、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但白诗中的详尽的直白,此完全作了暗示的处理。当听者为动听的演唱感染,希望进一步了解歌者身世时,她却“不语如痴醉”。这样写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末三句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感伤,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白。但此词却只说“我亦情多不忍闻”,好像是说:歌女不语也罢,只怕我还受不了呢。由此可知,这里亦有一种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感情,因此以至于“怕和我、成憔悴”。
和白居易《琵琶行》不同的是,这首词善抒情,妙悬念的设置,化实为虚,得其空灵。同时,此词运笔颇饶顿挫,上片用递进写法,下片则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卜算子》词调上下片的两个结句,本为五言句,此词则各加了一个衬字变成六言句(三三结构)。大凡词中加衬字者,语言都较通俗,此词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