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洲苑外连云宅,青粉垣墙高廿尺。
重楼沓阁出参差,柳絮中间影朱碧。
堂前暖霞封画栏,渊渊伐鼓催牡丹。
行人隔墙空叹息,富贵无缘容眼看。
主人但怕客不醉,白日未昏教火继。
歌童揭调尘堕梁,舞女失钗金溜地。
豪华忌久复忌盈,时革人亡一梦惊。
门前车马野花尽,地上牛羊无草生。
老奴发秃?亦双足,犹恋遗基葺茅屋。
半瓯齑粥不疗饥,西风满面吞声哭。
猜你喜欢
弓刀挂墙旗拂瓦,行人过门须下马。
日暮将军纵酒归,白棒横街人乱打。
朱门一闭春草积,官印斜封泥涴壁。
守卒收釐屋后池,邻翁晒麦阶前石。
帘幕当年尽绮罗,网丝颠倒腐萤多。
杏梁风雨丹青湿,时有野鸠来做窠。
楼台易成还易废,前年犹是桑麻地。
重重叠(dié)叠上瑶(yáo)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本站。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童:男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盥栉趋寒路,仓皇力易稀。霜桥人少步,曦木鸟群归。
万里浮萍客,三冬薄絮衣。归来犹若此,终日傍人扉。
我欲列枢府,抗章谈国事。谠论追陆宣,治平策贾谊。
越俎既招尤,狂言亦滋忌。不如来饮酒,陶然且长醉。
寂寞吹香野水滨,霜蜚月坠倍精神。
横陈故作临窗影,妙韵谁云画逼真。
三月边城没酒尝,朝朝饱饭索茶汤。有时吟苦心如醉,吟得惊人似醉狂。
古樯阴,自从下种便关心。凉风至,果然粉萼抱黄金。
朱丝无奈细,翠叶可怜深。弱难禁。莫匆匆、风雨夜来侵。
不凉不热,能几日,似如今。休折取,自怜秃鬓谢华簪。
苍苔同寂历,薜荔共萧森。费清吟。笑十年、旧梦杳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