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汉广之滨,清洛之汭。留此娟好,邂逅谁遗。
猜你喜欢
自欣分得槠山邑,地近钱塘易买花。
堆案文书虽鞅掌,簪瓶金玉且奢华。
酒边已爱香风度,烛下独怜舞影斜。
礬弟梅兄来次第,搀春热闹令君家。
美婵媛兮清扬,明月为佩兮绿云为裳。搴芳荑兮遗谁?
幽怀悁兮如结,袅袅秋风之深兮可涉。
澹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妆。
日出复日入,寝饭但默默。
堪哀笼中鸟,欲去飞不得。
笑他馀子竞风骚,未许陈梁声价高。一代才名兼意气,海南沛上两诗豪。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jīng)山入座隅(yú)。
却羡卞(biàn)和双刖(yuè)足,一生无复没(mò)阶趋。
黄昏时候散衙封印,清点在押的囚徒,惭愧啊,有负你了,荆山,又映进座隅。
这时倒羡慕卞和,他被砍掉了双足,好免得一生一世,在阶前屈辱奔趋。
参考资料:
1、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0-51
封印: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刑徒:受刑之人;囚徒。愧负:自愧逊色。荆山:此处指虢州湖城县(今河南灵宝)南的荆山,乃传说中黄帝铸鼎处。座隅:座位的旁边。
卞和:春秋楚人。刖足:断足,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没阶:尽阶,走完台阶,为迎送宾客的礼貌行为。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负荆山入座隅”,与首句成一鲜明对比,以荆山的巍峨高耸反衬自己的沉沦下僚。李商隐赴弘农尉任时曾途经荆山,并写了一首《荆山》诗,诗云:“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对荆山极力赞美,因此这里才顺手拈来反衬自己的处境。
诗的后两句是用典:“”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南)得到一块玉璞,曾献之于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误认为是石头,而以欺君之罪先后把他的双足砍掉。后来,楚文王即位,才使玉人治之,得宝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卞和得璞的荆山与作者所在的荆山同名,故有这样的联想。卞和因献玉而两次被刖足,这是无比悲惨的遭遇。可是李商隐却希望自己能像卞和那样把双足砍断,这样,就再也不必在官府奉迎趋拜了,其惨烈又还迥出乎卞和之上。
李商隐写作曾被人讥为“獭祭鱼”,因为他很喜欢用典。其实李商隐诗的许多典故都是用得很成功的,比如这首诗,在用典上就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自然巧妙。诗人是从眼前的荆山联想到卞和得玉石的荆山,又由这一荆山联想到卞和献玉的不幸遭遇,又由卞和之不幸联想到自己之不幸,所以就非用这一典不可。二是花样翻新。它不是一般的比附或替代式的用典,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来用典,“典”只是辅,只是宾,是诗人此时那种强烈愤懑之情的映衬,一个“羡”字,真是惊心动魄,令人不忍卒读。
问泉台俊杰。曾掉下书囊,横飞金阙。归来便华发。
况历残唐宋,几朝烟月。苍松叠雪。是樵斤、留馀枝叶。
踏荒丘、三五僧雏,又见晚钟明灭。
伤别。罗裙迎马,玉镜分鸾,那堪重说。阴风凄切。孤眠处,尽呜咽。
想当时艳说,还乡富贵,不道浮荣易歇。只稽山、远作丰碑,宛然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