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亭独坐怯馀寒,渐已晴晖转画阑。杨柳总归湖外色,梅花宛似雪中看。
疏池种竹随春事,散帙挥毫亦暂欢。回首故人微禄在,惟应拙薄自江干。
猜你喜欢
少谷峰头草亭好,清秋原衍争繁芬。石上昌阳尽九节,笋根稚子皆此君。
放言何求了物意,恼世不彻参天文。平生最爱陶弘景,青山百年怡白云。
青苔(tái)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夏日初晴,诗人午睡醒来,只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青苔。
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诗人说这是他的老相识,来偷偷访问他了。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72-73页.
初晴:天刚放晴;刚放晴的天气。青苔:苔藓。梦余:梦后。
李白《春思》诗说:“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这里说南风是我的老朋友,是反用其意。唐人薛能《老圃堂》诗道:“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一本正经地埋怨春风吹落他正在阅读的书,这里的构思与薛诗相近,但称南风为老朋友,说它招呼不打一声,推门而入又翻书,比薛诗更见机趣活泼。又,宋释显忠《闲居》诗:“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贺铸《题定林寺》诗:“蜡屐旧痕寻不见,东风先为我开门。”句意也相近,可比读。
第一句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二句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吗?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
而诗人在《致斋太常寺以杖画地成》中又用这一意境,写了:“杖藤为笔沙为纸,闲理庭前试草书。无奈春风犹制肘,等闲撩乱入衣裾。”可见,诗人对这一意境和这一手法是情有独钟。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偷开门户又翻书”来得更自然亲切,也更有趣些。
清风翻书固然有趣,但也曾翻出莫大的悲剧来,金圣叹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翻出个文字狱来,丢了脑袋。悲乎,秦始皇首创的中国文字狱!
野火烟云窟,春溪风日朝。
花迟年有闰,树密地无徭。
山鼓通荒戍,庭碑认往朝。
客言僧可隐,胜似隐农樵。
早佩廉丞训,中偕计吏行。
那知身啬报,仅见子成名。
表里高阳氏,铭阡辅嗣孙。
他年燎黄诰,亦足慰幽明。
翠壑烟开风满林,岸云沙雪暝阴阴。城边瓜地谋生计,溪上青山独往心。
野客开樽闲共语,田夫负耒亦相寻。茅堂春事年年异,不废莺花此日吟。
水墨谁将画此图,山人搔首看卢胡。花水诸峰流落尽,白云犹为隐屠苏。
冰魂能向火边开,朵朵贞心天际来。悄地焚香堪拂座,嫣然无语自催杯。
歌中白雪缘何赏,麈尾清言为尔陪。不羡牡丹和芍药,只因微焰故多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