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怪底妖氛犯法星,薤歌愁断路人情。宪纲秋色台中草,史笔春官石上铭。
鹤病故园怀旧主,虬蟠丘首护先生。西风不减诸郎恨,吹落寒乌夜夜声。
猜你喜欢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gēng)汤。
未谙(ān)姑食性,先遣(qiǎn)小姑尝。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57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28-329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46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玉壶冰段露金茎,未抵闲居五咏清。休道曹诗成七步,不须三步已诗成。
君到金华怯暮暮,御沟波暖绿粼粼。城南牡丹大如斗,马上葡萄能醉人。
芳春现瑞兆年丰,景物推详识小童。长路一人行陌北,远山千籁和林中。
苍苍点絮柳烟素,片片飞花杏雨红。桑采正南村女秀,香裙淡色碧飘风。
迢递南阳使,慇勤报尺书。仙山君驾鹤,宾馆我歌鱼。
风雨青萍气,烟霄白水居。西园高宴日,飞盖更何如。
万籁无声夜寂寥,扁舟独上气飘萧。稀星数点孤云静,横笛几声明月高。
蜃气有形空结彩,鲸波无浪不惊涛。悠游鹢首乘风去,肯让谁人驾巨鳌。
虎狼百万昼横行,兴复农村气象新。
吸尽苛捐三百种,贫民血肉有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