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容膝斋庐翠压低,笔床茶灶也堪携。为邻恨不仍居左,乐国何缘却怨西。
僧供每分敲韵钵,佛灯堪伴校书藜。怀人咫尺成千里,迎跸还期马首齐。
猜你喜欢
又名:柳枝词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吾州唐子他州无,闭户偏读家藏书。
志气颇闻已山立,神仙固自多楼居。
终日坐忘对燕几,有时出游骑蹇驴。
人生如此自可尔,勿羡新贵高门闾。
看山游遍郡城南,清绝都应让此庵。流水到门澄碧沼,乱松绕屋拥晴岚。
浮生无奈多纷扰,偶暇何妨一笑谈。此景此人能几遇,夕阳归路思难堪。
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声漱玉华。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牙。
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初日初元事若何,怀新忆旧几蹉跎。风光有意仍舒泰,岁序何心枉折磨。
冲气为和由一始,阳春布德以三多。不窥户牖知天下,眼际浮云莫问他。
水击风抟山外山,前期语尽一杯间。五更噩梦飞金镜,千叠愁心锁玉关。
人以苍蝇污白璧,天将市虎试朱颜。衣朱曳绮留都女,羞杀当年翟茀班。
南徼风尘久,西庵日月长。健儿从战伐,垂老事耕桑。
蔓草勤须剪,松醪渴易尝。把书晴护麦,看雨暮移床。
翠竹连蔬圃,寒泉带柳塘。石阑风淅沥,云谷树苍茫。
牛犊侵晨牧,豺狼入夜防。烟霞成痼癖,神物致休祥。
庞老身无恙,陶潜兴不忘。蒲葵添散逸,筇竹任徜徉。
了事输租税,无忧足稻粱。文寻高士传,诗咏甫田章。
既识浮生理,须求不老方。勖哉加饮膳,击壤待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