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结发曾登翰墨场,独怜留滞卧江乡。家传美锦人争羡,手握灵珠夜有光。
燕市久悬收骏价,关门谁识弃繻郎。秋空举目长安迥,万仞遥瞻彩凤翔。
猜你喜欢
宝髻(jì)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xù)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shēng)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有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参考资料:
1、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8-49.
2、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7.
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铅华:铅粉、脂粉。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争如:怎如、倒不如。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不求奇骨可封侯,但喜枯肠不贮愁。
数点残灯沽酒市,一声柔橹采菱舟。
元知泽国偏宜夜,已就天公探借秋。
归过三更风露重,纱巾剩觉发飕飀。
萝月白于练,松风凉于水。幽人感芳序,揽衣中夜起。
天河向西注,斗柄当南指。流萤轻入幔,啼螀乱喧耳。
寂寂惬深情,悠悠思至理。两仪立四极,万物递终始。
金石有销铄,人寿安足恃。动静荣辱随,存亡哀乐继。
所以达识人,用舍由行止。居偏俗事稀,鱼肥新酒美。
酒酣发浩歌,响彻青云里。正命托堪舆,何乐可代此。
芳郊草色欲浮空,处处垂杨隐梵宫。信马独行随所适,帝城春在雨花中。
年来隐计自为长,簪笏何如书满堂。入眼晴云占岁气,照门春日动江光。
传椒老子腾腾醉,骑竹儿童故故狂。车马东华虽富贵,贫穷吾亦爱吾乡。
君马黄,我马白。并出青楼东,俱驰绿杨陌。陌头春日游人多,复恐红尘暗玉珂。
长安大道净如洗,回辔联翩若流水。一双意气逼青春,共指天门五云里。
男儿高步会成名,何须一日千里行。
玉珂经礼寺,金奏过南宫。雅调乘清晓,飞声向远空。
慢随飘去雪,轻逐度来风。迥出重城里,傍闻九陌中。
应将肆夏比,更与五英同。一听南薰曲,因知大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