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都十二炎精朽,献生不辰虚名守。桓桓帝室豫州刘,垂膝顾耳中山后。
天下英雄惟使君,北海亦知世间有。离鞍每恨肉时生,失匕宁因雷动手。
奔袁屈吕似饥鹰,客表依权同丧狗。非缘冰鉴出茅庐,安得布衣辞南亩。
鱼水当年属卧龙,蛟云是日骧池首。自从三顾定三分,分荆据益休惭忸。
重兴一姓本稀闻,以霸为王终逆取。王佐虽称管乐俦,杰人已踞孙曹右。
岂知白帝挫猇亭,忍教金刀传木偶。鞠躬尽力尔为谁,七擒六出酬恩厚。
堪怜五丈落前星,强延四十贻阿斗。呜呼安乐乐其亡,哭庙空馀北地王。
猜你喜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问渠(qú)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本站。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如此,这样。清:清澈。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松风四山来,清霄响瑶琴。
听之不能寐,中有怨叹音。
旦起绕其树,磈砢不计寻。
清音可敷席,有酒谁与斟。
由来大度士,不受流俗侵。
浩歌相倡答,慰此雪霜心。
君子之道,亦有其四。高行绝俗,盛德出类。才同文锦,学非书肆。
望之可阶,即之难至。辍精天理,躔象少微。人与俗异,道与人违。
庭飞熠耀,室满伊威。行无辙迹,理绝心机。
山禽毛如白练带,栖我庭前栗树枝。
猕猴半夜来取栗,一双中林向月飞。
幽幽山下江,峨峨山上松。累累松下墓,瑟瑟松上风。
慨昔与君游,并游京华中。峨冠省台内,鸣銮趋步同。
中更叹莫偕,永逝当何逢。绝弦巳易惨,挂剑今谁从。
驾舟乱回洋,展墓临高崇。浮云骇南流,顾望摧我衷。
德音既长巳,情感胡由通。秪馀泣麟意,悲歌伤命穷。
万乘旌旗,千官羽猎,翠华绝塞重经。珠鞭玉靶,日黑虎风腥。
羡尔金闺年少,陪游幸、凤辇龙庭。霜天晓,柘黄袍出,一骑按秋鹰。
至尊。亲讲武,火城渐杳,交网犹扃。更北平城外,岭断云横。
飞鞚传宣七校,黄羊酒、前队教停。琵琶歇,碧天毡帐,一曲海东青。
乃翁壁立千仞余,乃翁摛章锦不如。
英风雅韵来无尽,川媚还复生明珠。
华堂宁无侍巾栉,娉婷试问谁空姝。
婵娟深锁人不见,忽惊清晓悬门弧。
闻是高秋生骥子,充闾喜气相萦纡。
大父大母顾之笑,乃翁再拜为亲娱。
公家余庆得英物,渥洼自有名家驹。
摩顶尚记前生误,堕地举手一笑俱。
夙习如斯定夙寤,少小便应传父书。
公卿衮衮自今始,行矣家庆端可图。
佳辰清樽来宾友,母爱子抱集坐隅。
臭味芝兰席上客,为公赞喜容歌呼。
我衰我倦毋多酌,老矣醉倒须人扶。
留取明年会汤饼,要看徐卿第二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