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桂城红焰舞烟楼,时向龙泉映斗牛。曲突空怀薪徙意,炎冈每抱玉焚愁。
祝融尽攘三春德,禆灶难依四国谋。颇怪苍生皆赤子,谁同黔首日焦头。
猜你喜欢
同作燕京客,君为楚上行。云霄无旧侣,江汉有深情。
鼓吹春天树,楼船水国城。遥传持宪使,元是汉廷评。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shēng),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参考资料:
1、温庭筠.婉约词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9页
2、郭彦全.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年:第699页
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蜡炬:蜡烛。
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一霎:一会儿。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席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以动衬静,对比分明。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记东华听雨,太学观碑,酒所深尊。岁序侵寻过,问微辞楚客,人故春分。
秘闻总归天上,同辇罢金根。叹坠井银瓶,濯龙琼岛,何地招魂。
犹存。旧通德,怕拥髻啼妆,洗梦无痕。捣素悲秋扇,想魂随穆满,重璧沈云。
忍吟病山词句,蝉叶怨黄昏。只月照瀛台,魂徕彷佛长信门。
天河夜未央,漫漫复苍苍。重君远行至,及此明月光。
华星映衰柳,暗水入寒塘。客心定何似,馀欢方自长。
珍跻积翠外,絺结穹隆间。
轩槛最佳处,四顾惟江山。
北风吹葭菼,轻云覆洲渚。万里雁门来,优哉此栖处。
南州少霜霰,中田剩禾黍。大夫不用贽,虞人焉慕汝。
吾宗墨脩竹,心手不自知。天公造化炉,揽取如拾遗。
风雪烟雾雨,荣悴各一时。此物抱晚节,君又润色之。
抽萌或发石,悬箠有阽危。林梢一片雨,造次以笔追。
猛吹万籁作,微凉大音希。霜兔束毫健,松烟泛砚肥。
盘桓未落笔,落笔必中宜。今代捧心学,取笑如东施。
或可遗巾帼,选耎如辛毗。生枝不应节,乱叶无所归。
非君一起予,衰病岂能诗。忆君初解鞍,新月挂弯眉。
夜来上金镜,坐叹光景驰。我有好东绢,晴明要会期。
猗猗淇园姿,此君有威仪。愿作数百竿,水石相因依。
他年风动璧,洗我别后思。开图慰满眼,何时遂臻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