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莫放渔人入,溪山远作篱。邓冯谁命世,黄绮是吾师。
华发短犹在,荒村春欲迟。寒梅开有日,折寄向南枝。
猜你喜欢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真合一作:端合)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蘤:“花”的古体字。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高秋感憀慄,中夜起盘桓。啼螀思月底,哀鸿查云端。
遗蜩尚号节,初鵙早催寒。新霜沾客鬓,凄风入人肝。
拂枕了无寐,取琴不能弹。壮图成龃龉,老泪空汍澜。
逢辰今匪易,行志古良难。
诗交便是可忘年,要结江西一段缘。
先觉恐犹资后觉,觉机无后亦无先。
鸣珂千骑,电烁星转,铜街歌市。浑不见、鳌山箫鼓,彩胜春人芳树底。
寒月晕、料嫦娥深锁,也怨钧天沈醉。唤酒去、新愁为止,又把旧愁句起。
记否元夜烧灯事。马如龙、车更如水。金粉斗、胭脂都丽,万态千姿难品第。
竞艳冶、贱人閒罗绮。卷上珠帘十里。似画出、散花仙子,扑簌蓬壶影碎。
惟见九陌依稀,还怕偻、麻姑纤指。且归来携醉,扶酲拥重衾自睡。
暗烛背、暮云愁髻。泪滴心同坠。纵赋笔、能醒春魂,难写今宵梦里。
风剪梧圭欲晚秋,溪光山色称欢游。联翩云水宜搜异,俛首阎闾耻溷流。
相视悉皆谋按剑,无心谁复似虚舟。紫芝眉宇人中瑞,一日常思一聚头。
乙疾顷来思,秋风忽若斯。黄花开独晚,玄鸟去何之。
稍习田家苦,方知静者为。多君能枉驾,时复慰吾私。
数点滋花雨未干,弄晴红日上阑干。
杏花梢上风微动,着意吹人也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