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名螺子小,苍翠欲参天。势压崆峒外,形凝混沌前。
琳宫浮紫气,梵宇出青莲。吾欲投簪绂,归耕老石田。
猜你喜欢
一切声,是佛声,
檐前雨滴响泠泠。一切色,
是佛色,觌面相呈讳不得。
便恁麽,若为明,
碧天云外月华清。
狞面兽中尊,奇峰比最真。祇堪负莲座,稳载法王身。
豫章林老色参天,拥护山僧丈室前。岂为法身同草木,要驱尘虑出风烟。
茶瓯香篆晨斋后,竹几蒲团夜榻边。独有浏阳欧学士,题诗遥问不空禅。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mó)。
惟有门前镜(jìng)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6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6-57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这首诗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元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九月登临须有意,百年相遇且衔杯。
那堪别后长相忆,有底忙时不肯来。
花里棋盘憎鸟污,篱边黄菊为谁开。
自羞不是高阳侣,欲赋惭非宋玉才。
匹马平生汗漫游,如今寂寞老林楸。小窗半夜青灯雨,幽树一庭黄叶秋。
懒看世情宁睡去,怕伤时事莫吟休。寒蛩可是知人意,未到莎根只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