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风共折广寒香,春日同游选佛场。驽钝惭予先脱颖,英豪羡子复飞黄。
郎官暂试亲民职,妙手终须补衮裳。忠孝两言期努力,临岐浑不动离觞。
猜你喜欢
翩翩河中舟,一一西上水。彼船力有馀,我船力无几。
力薄日一舍,力壮日百里。迟速讵几何,推分故尔耳。
今晨东南风,帆席频轻驶。舳舻密相衔,前后略相似。
如将平不平,颇复令人喜。因之念时事,冥寞付天理。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shē)。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比及眉未攒(zǎn),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搀扶着。
有诗马上就写,没有酒喝就再去赊。
山声小调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说,
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间的明月,陪伴俺度过今夜。
长安城里这时候春梦非常热。多少英雄豪杰,
一天过后明天早晨的明镜中就白发如雪,那么点几的乌纱帽实在难遮。
多少可怜的人,星星大个县官也不能舍,晚年则才想着要出家入什么白莲社、等到你加入白莲社,
腰也经过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许多。看看,那才是抛弃乌纱帽的陶靖节。
参考资料:
1、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
2、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
三棒鼓声频:元代时令小调,所属官调不明,元散曲中仅曹德有出一曲。曲调弄三叠,构成急促的三棒鼓声。先生:指陶渊明。
长安:指京城。春梦热:借用“黄粱一梦”典故,意谓京城里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飞黄腾达的美梦。
乌帽:指官帽。
庐山社: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建佛门白莲社。
这首曲是作者在观赏《渊明醉归图》时,有感于社会现实,在画轴上留下了这首曲子。“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这几句描摹了一个隐居者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诗句,一杯美酒,一位隐士,兴之所至,随笔写来——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啊!也暗中寄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俗事”即尘俗之事,指追求功名富贵等,与下文“长安此时春梦热”相照应,讽刺了人们一心求取功名的社会现实。“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这是规劝朝中为官者早日归隐山林,免得落下凄惨的下场。“腰曾折”一句,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句,更加强了对这种做法的否定。这首曲通俗易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追寻隐逸的情调。
邂逅他乡识,艰难此地逢。扁舟逆春水,一钵趁晨钟。
便欲依风穴,宁辞上雪峰。老禅行履处,著眼看机锋。
炉煨榾柮烟容冷,酒泻茅柴春色轻。
夜坐不眠人悄悄,每梢随月绕窗行。
春雨来看一派河,却愁无地著恩波。东风剩与栽杨柳,留作甘棠去后歌。
我兄少有谪仙才,襟抱於今得好开。
珠玉尽从谈次落,溪山浑入句中来。
弦歌小邑徒劳尔,松菊故园安在哉。
有客漂流无税驾,愿将高义挽春回。
东东魏国之云仍,一清不减玉壶冰。
生平闭户养真素,隐节久为人所称。
远来访我青莲嶂,道骨仙风极閒旷。
正是秋风落叶时,坐石分题语尤壮。
奈何暂合还又分,匆匆不得尽殷勤。
如今相忆难相见,日日长歌日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