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少小嬉游地,今来入画禅。东西两拳石,上下一青天。
冉冉分朝翠,霏霏合暮烟。晴光摇海澨,寒影落鸥边。
月上胥毋顶,霞横缥缈巅。盘根侵浪出,叠嶂荡云穿。
几席规吴市,阶庭甃越川。十洲疑在眼,九点渺无埏。
一辆登山屐,三更载酒船。幽寻随处好,清景逐时迁。
岳渎经函秘,荆巴地道连。春坛留药灶,夜宴驻鸾軿。
挂席吴娃去,歌芝汉皓旋。故宫销暑殿,荒井蛰龙渊。
风起银涛立,岚开玉镜圆。三江流似带,群岛贴如钿。
平远图倪叟,嵚
猜你喜欢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wēi)。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参考资料:
1、邓碧清.文天祥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115-116.
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突、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题诗三过此,坡老昔时曾。
悟得成禅指,来为打睡僧。
灵井曾烦翁记文,至今流水对荒坟。孤儿自扫松间祭,人隔九泉闻不闻。
介庵前后集,熟读眼生花。学问祖千古,文章雌百家。
今非公莫继,况有子堪誇。换骨蓬莱去,分吾九转沙。
胜地古阳羡,清才今长官。
能令三害远,坐使四民安。
勿谓时无几,仍防弊有端。
做成循吏样,傅与世人看。
晋祚安危只此行,坦之何必苦忧惊。
谢公合定寰区在,争遣当时事得成。
闷酒将来刚刚咽,
欲饮先浇奠。
频祝愿,
普天下厮爱早团圆。
谢神天,
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