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珠沈芳草带馀薰,玉碎空山锁乱云。匹妇但知生共枕,五妃仅见死同群。
千秋节义谁无主,一代蛾眉独有君。回首可怜明季世,相臣事业不堪云。
猜你喜欢
寒烟碧草暗离披,隐隐高原见古碑。谩说从人皆妾妇,应誇死义是男儿。
一缳未解王孙恨,千载犹闻鬼子悲。异域天荒开世运,五常还自五人持。
五妃殉节报明君,旷代流芳天下闻。烈魄共吞东海月,英风齐撼西山云。
啼残蜀帝声中血,拖尽湘灵水上裙。尘土何干悲粉黛,一朝忧戚与谁分。
草堂何处是,峡口泊游车。绿雨村边笋,黄云陌上花。
溪流青石磴,路问老农家。林邈春泥滑,薄裳寒更加。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diàn),射虏(lǔ)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jiē)高庙自藏弓。
栖(qī)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三殿:指朝廷。两宫:指被金所俘的徽宗、钦宗二帝。
高庙:指赵构。庙号高宗,故称。
栖霞岭:在杭州西湖滨,岳坟所在地。诸陵:指南宋六个皇帝的陵墓。在今浙江绍兴东三十六里之宝山(又名攒宫山)。
这首《吊岳王墓》作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可以说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
首联“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第一句是写景,岳飞惨死于奸佞之手,墓边的大树为其所感,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这是全诗中唯一写到诗人所见的岳飞墓的,尽管只此一句,却是极传神之处。关于树枝南指,读者应以审美的目光借助想象去观照这一非现实却超越了现实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是感动人心的,它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接下去“十年遗恨泣英雄”更是慷慨悲凉之笔。高启于岳飞墓前,望着树枝南指的大树,想起了令人痛心的往事,于是无限悲愤,见于笔端。
第三、四句“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官”,从文字上看,意思是说朝廷已经岳飞下了班师的命令,而韩世忠仍然投书斥军,表达其恢复之决心。诗人在这里是以前一句写投降者的卖国苟安,后一句写抗敌都始终以恢复为己任,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以说这一联是对南宋政治的高度概括。
第五、六句“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正直敢谏的朱云,另一个是被诬灭族的英雄韩信。在这一联中;诗人由岳飞被害想到朱云请上方宝剑铲除佞臣,想到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每忆”两字,表露了对忠臣被杀的无限遗恨以及对这一事件的关心和哀叹,而“空嗟”两字,则表达了对杀害岳飞的高宗的愤慨。这一联诗人的想象纵横驰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哀和感伤。
末联“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诗人在岳飞墓前回首北望,只有茫茫白露,不见远方宋代诸帝王的陵墓。这两句看上去极白,但却写得空灵婉曲,含而不露。既然“回首”又“不见诸陵”,那么要把不见之物——诸墓陵——写出来的原因就是诗人于栖霞岭上凭吊岳飞墓时,自然联想到了它——诸陵——这里像征着宋代王朝。昔日的宋王朝一去不在,诗人到此只是哀悼那时惨死的英杰,而对那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君王则毫无怀念。这一联是全诗的诗眼,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岳飞的怀念之情和对南宋王朝杀害岳飞的痛恨。诗人伫立于岳飞墓前,眼前是茫茫白露,这姜迷清冷的意境更增强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
不是乘春绿,终无变节黄。惟应清白操,岁晚映冰霜。
畴昔从公,上松寥山,观北府兵。正鱼龙蒸黑,魂魂海气,水云淰白,滚滚江声。
采石乘潮,皖桐移镇,异代龚黄比大名。芦沟驿,恰飞书寄我,感念平生。
一麾出守孤城。又重向咸阳道上行。叹地名祋祤,黄沙飒沓,天空盩厔,红树纵横。
落照穷边,壮年薄宦,手板将迎岁月更。骊山顶,望并汾秋色,一片乡情。
一笑相携,且休管、兔升乌坠。那更是,可人宾客,未饶崔李。金叵罗中醽醁莹,玉玲珑畔歌珠缀。望湖光、一片浸韶光,真双美。云絮襞,能纤细。云彩聚,能黏腻。料出山归岫,等闲间尔。碧沚风流人去後,石窗景物春深里。算邯郸、客梦几惊残,炊犹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