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闻洛下缀神仙,火树南栖几十年。白首自忻丹桂在,
诗名已得四方传。行随秋渚将归雁,吟傍梅花欲雪天。
今日还家莫惆怅,不同初上渡头船。
猜你喜欢
暂来城阙不从容,却佩银鱼隐玉峰。双涧水边欹醉石,九仙台下听风松。题诗翠壁称逋客,采药春畦狎老农。野鹤乘轩云出岫,不知何日再相逢。
飞雪带春风,徘(pái)徊(huái)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参考资料:
1、丁新彦选注.幼读古诗一百首: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02月第1版:55.
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一派银河似练横,浅深波浪浸天青。
夜阑忽有风吹动,摇漾南箕北斗星。
雀罗原见惯,葛帔亦人情。白发何村叟,能呼小子名。
晓见苍龙驾,东郊春已迎。彩云天仗合,玄象太阶平。
佳气山川秀,和风政令行。句陈霜骑肃,御道雨师清。
律向韶阳变,人随草木荣。遥观上林树,今日遇迁莺。
黄叶愁风雨,青山感岁华。年来贫到骨,久住即成家。
奇数真三黜,吟情尚八叉。多君车笠意,深夜笑言哗。
愁随竹叶消春盏,喜入灯花缀夜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