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声钲响弭弓刀,万旅归营寂不嚣。霜月满城天正午,悠悠旌旆马萧萧。
猜你喜欢
霜风一掣下云霄,两翅雷奔眼电牢。狡兔当场难亸避,却教大地鬼神号。
将军一剑倚天开,镇断三军不许回。转盼刹那都丧命,机锋直指万人摧。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本站。
若:如果。何:为何。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今夏久无雨,从秋却少晴。
空蒙迷远望,萧瑟送寒声。
衣润香偏著,书蒸蠹欲生。
坏檐闻瓦堕,涨水见堤平。
沟溢池鱼出,天低塞雁征。
萤飞明闇庑,蛙闹杂疏更。
药醭时须焙,舟闲任自横。
未忧荒楚菊,直恐败吴粳。
夜永灯相守,愁深酒细倾。
浮云会消散,鼓笛赛西成。
五十馀年任畏途,尔来归兴逐莼鲈。风摇双佩辞三殿,云引孤帆入五湖。
荔酒醉眠花下榻,茶烟吹起竹边厨。白头富贵人间少,况复身閒一事无。
西风动山郭,飒然秋气深。散步出郭门,山光青上襟。
蝉声咽远树,樵语归平林。黄云卷四野,篝车娱苍黔。
俯仰殊各得,大哉天地心。闻道五年前,孤城边骑临。
登陴不遑食,干戈苦相寻。我来幸无事,弦诵有余音。
人偿室家乐,边乏桴鼓侵。藉此足高枕,怀抱宽古今。
林壑开图画,曳杖恣行吟。薄暮独归去,墟烟苍翠沈。
飞轮高晨台,控辔玄垄隅。手携紫皇袂,倏忽八风驱。
玉华翼绿帏,青裙扇翠裾。冠轩焕崔嵬,佩玲带月珠。
薄入风尘中,塞鼻逃当涂。臭腥凋我气,百阿令心徂。
何不飙然起,萧萧步太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