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扬州胜地多丽人,其间丽者名月真。月真初年十四五,能弹琵琶善歌舞。风前弱柳一枝春,花里娇莺百般语。扬州帝京多名贤,其间贤者殷德川。德川初秉纶闱笔,职近名高常罕出。花前月下或游从,一见月真如旧识。闲庭深院资贤宅,宅门严峻无凡客。垂帘偶坐唯月真,调弄琵琶郎为拍。殷郎一旦过江去,镜中懒作孤鸾舞。朝云暮雨镇相随,石头城下还相遇。二月三月江南春,满城濛濛起香尘。隔墙试听歌一曲,乃是资贤宅里人。绿窗绣幌天将晓,残烛依依香袅袅。离肠却恨苦多情,软障薰笼空悄悄。殷郎去冬入翰林,九霄官署转深沉。人间想望不可见,唯向月真存旧心。我惭闒茸何为者,长感馀光每相假。陋巷萧条正掩扉,相携访我衡茅下。我本山人愚且贞,歌筵歌席常无情。自从一见月真后,至今赢得颠狂名。殷郎月真听我语,少壮光阴能几许。良辰美景数追随,莫教长说相思苦。
猜你喜欢
夜阑梦回人静悄,不住的寒蛩叫,细雨洒芭蕉。铁马檐前闹,长吁几声儿得
到晓?
【双调】落梅风 江上闻笛
江天晚,起暮云,恰才的夜凉人静。风送玉箫三四声,使离人凭阑愁听。 秋夜梦回
清秋夜,鸳梦回,闹寒蛩絮人心碎。长吁几声人万里,病形骸越添憔悴。
【双调】庆东原 秋暮感怀
山连地,水映天,盼宾鸿过尽空嗟怨。朱帘半卷,西风槛边,明月庭轩。堪
叹此时情,独倚阑干遍。
岘首习池屡能到,大堤花艳一番新。
长年未省厌长病,一暑方憎又一春。把卷颇思亲玉雪,出门无那苦埃尘。
阴雨飕飕振林木,百兽魂飞草中伏。举首为旗尾作旌,白昼横行谁敢触。
汝虎虽猛何如人,慎勿夜逢李将军。将军射石尚没羽,薄肉浅毛何足数。
独乘骢马去,不并旅人还。中外名卿贵,田园高步闲。
暮春经楚县,新月上淮山。道路空瞻望,轩车不敢攀。
春来谈笑数追陪,多谢传杯不放杯。
醉里狂言应可笑,问春归去几时回。
樽(zūn)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美酒当前,歌女高唱一曲,歌中似有千重含义。她在刚要唱歌之时已经泪流满面,恐怕她心中的苦恨比泪水还多。
我试着问她,为何事而如此悲伤?她如痴如醉,沉默不语。我也是个多情人,听不了伤心人说伤心事。唯恐两人同病相怜,共同悲歌。
参考资料:
1、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8
2、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04
樽前:在酒樽之前。一作“尊前”。恨应更、多于泪:按《卜算子》词调,结句本为五字句,此处加一字,为衬字。下阕结句同。
缘:因为,由于。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闻歌伤怀之感,其情事大致类于白居易之《琵琶行》,然而小词对于长诗,在形式上有尺幅与千里之差别。
上片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诗对琵琶女演奏的叙写。“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一曲歌而能具千重意,想必亦能说尽胸中无限事;而这“无限事”又必非乐事,当是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这是从后二句中“恨”“泪”等字可得而知的。首二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加顶真的修辞,比较一般的“流水对”更见跌宕多姿,对于歌唱本身亦有模似效用。“才欲歌时泪已流”一句乃倒折一笔,意即“未成曲调先有情”。
“恨应更、多于泪”,又翻进一笔,突出歌中苦恨之多。白居易诗对音乐本身的高低、疾徐、滑涩、断连等等,有极为详尽的描摹形容。而此词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宛转。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对歌女的悲凄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放拨沉吟、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但白诗中的详尽的直白,此完全作了暗示的处理。当听者为动听的演唱感染,希望进一步了解歌者身世时,她却“不语如痴醉”。这样写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末三句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感伤,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白。但此词却只说“我亦情多不忍闻”,好像是说:歌女不语也罢,只怕我还受不了呢。由此可知,这里亦有一种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感情,因此以至于“怕和我、成憔悴”。
和白居易《琵琶行》不同的是,这首词善抒情,妙悬念的设置,化实为虚,得其空灵。同时,此词运笔颇饶顿挫,上片用递进写法,下片则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卜算子》词调上下片的两个结句,本为五言句,此词则各加了一个衬字变成六言句(三三结构)。大凡词中加衬字者,语言都较通俗,此词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