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寂寂旧桑田,谁家女得仙。应无鸡犬在,空有子孙传。
古木花犹发,荒台路未迁。暮来云一片,疑是欲归年。
猜你喜欢
昨朝才解冻,今日又开花。帝力无人识,谁知玩物华。
岁日雪亦好,今日差可忧。
盈尺望已足,太多民始愁。
谷价起如涌,城郭饥者稠。
后期无乃迟,春郊多麦麰。
三载炎荒汗漫游,昆明池上又吟秋。却欣大义滇中举,颇恨余凶冀北留。
伍子奔驰终覆楚,狄公勋业在倾周。国门生入寻常事,恼煞当年定远侯。
户外班齐大礼行,小臣鸣赞立朝廷。八风不动丹墀静,听得宫袍舞蹈声。
昔解陈仓印,於今二十秋。
双凫久东上,五马重西沲。
饶骑行关外,壶浆拥道周。
民心已化服,条教不更修。
田君性质淳且良,早年力学攻文章。晓窥芸简碧窗静,夜对兰灯清漏长。
平生卓荦有高志,淬拭青萍不轻试。韬藏宝匣几经年,时有辉光动星纬。
秋风藩省棘闱开,扬眉吐气争先魁。九重霄汉翔凤羽,云程千里驰龙媒。
一朝飞步上京国,拟向彤墀献三策。日华五色过眼迷,乙榜登名众皆惜。
圣恩抡选重才贤,成均三载加精研。谁知富贵自先定,科名特达非偶然。
拜官再向黉宫里,得此欣然为亲喜。封章恳款动渊衷,锡命南行近闾里。
都门草绿春日明,临岐使我不胜情。官河水满快征棹,指日诸生相拜迎。
东风吹雨润芹藻,泮水优游景逾好。亲闱迎养足欢娱,遥想蓝舆到官早。
颜童发白八十龄,年来况喜身康宁。公馀娱侍有真乐,不羡富贵兼功名。
百花洲上新台,檐(yán)吻云平,图画天开。鹏俯沧溟(míng),蜃(shèn)横城市,鳌(áo)驾蓬莱,学捧心山颦(pín)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登上姑苏台,举目四望,沙洲上百花盛开。檐角与云齐平,画栋倒映长空。好比大鹏俯视海洋,世鳌驼着蓬莱仙山,现出一片海市蜃楼。远山青翠,就像西施捧心后的蛾眉,惆怅当年伍子胥吴门悬头,血酒乡土腥苔片片。吊古伤今,莫靠近栏干,台下有万丈尘埃。
参考资料:
1、宁展.画说元曲三百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06
2、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28
折桂令:曲牌名。又称《蟾宫曲》、《天香引》、《秋风第一枝》、《步蟾宫》等。兼作小令、套曲。檐吻云平:言飞檐画栋,高与云平。图画天开:风景如画,自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鹏俯:像大鹏之俯瞰海洋。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蜃横城市:像“蜃景”横理成城市一样。“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的密度层,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在空中或地面所成的奇异幻景。学捧心山颦翠色:此句把山拟人化,言山之苍翠是在学习美人的眉黛。悬头: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死前对舍人说,将其头悬于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万丈尘埃:指宦海险恶。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首三句写总写了姑苏台的高峻的形势。使得整首曲子一开始便有了一种开阔的气势,为接下来的怀想和抒情做好了铺垫。“百花洲上”点明了姑苏台的位置,即在苏州城西南的百花洲上,靠近太湖。苏州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越绝书》也记载说“吴王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可见其非凡气势。“新台”是相对于阖庐所筑旧台而言,由此大约可以推断姑苏台的建造始于阖庐,终于夫差。“檐吻云平”,可见其势之高。而加一“图画天开”四字,将姑苏台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颇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之境。
“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写登台远眺时的感受。美景如斯,作者心中感慨万千,不禁陷入想象和追忆之中。“鹏俯沧溟”站在姑苏台上向下望去,就如同鹏鸟在天空中俯瞰海洋。“蜃横城市”,作者眼前所见之景,就仿佛海市蜃楼一样奇幻美丽。“鳌”、“蓬莱”都是幻景,和“蜃横城市”一样,都带有一丝不真实的恍惚之意。这种夸张的比喻既充分展示了姑苏台的雄伟壮阔,也反映出作者心中对此物此景的感受,即其并不赞赏这种奢华,也为下文怀古伤今埋下了伏笔。
“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化用了西施和伍子胥两个典故,这是乔吉惯用的手法。“西施捧心”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也暗喻吴王夫差当年宠爱美人的奢淫享乐。唐代诗人李白亦有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所写也是此事。而往事越千年,一个“怅”字,表现了作者的浓重感情。他不仅为往事而怅惘,而且还着眼于现实。作者不止是为了吊古,而且也为了感今。
“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这三句作总收,表明曲的主旨。伤悼古事而思绪万端,之所以不要靠近阑干,乃是因为怕万丈尘埃迷了双眼。这一句的真正内涵结合元朝末年的黑暗统治来看,是说吴王夫差覆国的故事将要重演,大元的天下不长。尾末这三句既点明了主旨,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无奈叹惋之意。
事实上,在吴国未亡之前,姑苏台已被越国毁灭,以后是否重建,史无记载;即令重建,到作者生活时的元朝,也不可能有遗构存在。早在唐朝李太白登临时,所看到的已经是“旧苑荒台杨柳新”(《苏台览古》)了;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正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造语沉着,气势宏放,但又不发泄无余,有沉郁顿挫之妙,含义深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