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垄水何年垄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征人塞耳马不行,
未到垄头闻水声。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
垄东垄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胡兵夜回水旁住,
忆著来时磨剑处。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垄头树。
猜你喜欢
西陵终日望,不见有归桡。欲去犹回首,寒江起暮潮。
听钟寻野寺,隔树扣云关。鹤卧琴窗静,樵归棋局闲。
瀛州好,春意闹湖边。小白长红花作市,肥环瘦燕水为奁。
三月丽人天。
红线毯,择茧(jiǎn)缲(sāo)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diàn)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yú),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róng)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sè)毳(cuì)缕硬,蜀都褥(rù)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jié)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松软的质地、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随便踏践。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
本站。
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练:亦作“湅”。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周礼·天宫·染人》:“凡染,春暴练。”
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色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披香殿:汉朝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毳:指鸟兽的细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地衣:即地毯。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牧羊义帝实妨贤,犹有三纲共畏天。
树楚击秦宜奋发,恶名何事苦争先。
草色连云古战场,漫从胜国论边防。北来地势横玄菟,西去河声走白狼。
皂帽辽东空一榻,青山华表几斜阳。阑风伏雨无聊甚,行客先秋鬓已霜。
岁晚投身糟瓮傍,旋除野服著公裳。折腰可愧更无米,赢得虚堂一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