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笑语欢今夕,烟霞怆昔游。清羸还对月,迟暮更逢秋。
胜理方自得,浮名不在求。终当制初服,相与卧林丘。
猜你喜欢
六尺形躯消瘦,十年故旧西东。
试问市桥官柳,近来几度春风?
六尺形躯销瘦,十年故旧西东。试问市桥官柳,别来几度春风。
菱叶萦(yíng)波荷飐(zhǎn)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sāo)头落水中。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参考资料:
1、李元洛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岳麓书社,2012.07,第17页
2、高梓信主编,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第65页
萦:萦回,旋转,缭绕;飐:摇曳;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习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芳汀有奇鸟,不鸣亦不群。自悲失故雄,单栖向江濆。
渴饮清泚水,饥啄藻与芹。羽毛半憔悴,哺雏意何勤。
众禽睨不识,哀雁徒纷纷。勿为孀居言,悽恻那忍闻。
嫩叶柔条拂短檐,莺啼燕语晓风恬。
伤春无计留春住,怕见飞花不卷帘。
洞户香凝,宴开特地风烟好。靓妆娟妙。玉雪光相照。认是桃源,绿水红云绕。真曾到。漾舟人老。应被桃花笑。
衣冠高起北云间,一水盈盈隔醉颜。自有茅堂供午倦,不劳清梦隋燕关。
山中宿鸟飞呼剧,洞外龙归日夕閒。白马金鞍枉心性,荔枝卢橘亦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