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病香无力被风欺,多在青苔少在枝。马上行人莫回首,断君肠是欲残时。
猜你喜欢
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恼得闲人作酒病,刚须又扑越溪茶。
洞中犹说看桃花,轻絮狂飞自俗家。
正是阶前开远信,小娥旋拂碾新茶。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
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参考资料: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1-1242页。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湘江东畔,去年今日,堂上簪缨罗绮。弟兄同拜寿尊前,共一笑、欢欢喜喜。渚宫风月,边城鼓角,更好亲庭一醉。醉时重唱去年词,愿来岁、强如今岁。
弄花绮床前,思纷梦自牵。
都忘鬟影媚,讵得护芳鲜。
馥延因借鬒,艳伫欲分钿。
错教荡子惜,终误如花年。
柳老荷枯菊蕊乾,写生红粉尚孤妍。马嵬坡下芙蓉面,犹觊君王轴上看。
高堂素壁云气生,葬苍一帧秋山明。矗空巀嶪势千丈,飞流树顶如闻声。
借问此景从何得,凌歊台畔青峥嵘。大江东去抱姑孰,天门竦立牛渚横。
崇台拔地接星络,湘云巴雪相逢迎。寄奴卖屦作天子,目营八极凭江城。
燕秦电扫自豪喜,三千歌舞随霓旌。至今英雄久灰灭,漠然山高而水清。
钟山有客癖模仿,坐挥墨沈升斗倾。不为永初绘巡幸,卧游自欲酬生平。
桥头策杖者谁子?幅巾潇洒携秋英。毋乃义熙老处士,独依松菊歌闲情。
谢宅已荒桓井废,断碑苔蚀留空名。何当野立下幽听,慈姥夜戛琅玕鸣。
我来读画三叹息,万年之计徒屏营。凉宵对此且痛饮,西风飒飒灯荧荧。
独步孤山下,来寻带藓枝。江村流水晚,沙路夕阳迟。
僧屋闲云径,人家小竹篱。春风吹薄袂,细细袭诗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