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岁芳梅树,繁苞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小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猜你喜欢
铁骑几时回,金闺怨早梅。雪中花已落,风暖叶应开。
夕逐新春管,香迎小岁杯。感时何足贵,书里报轮台。
洞庭波浪颭(zhǎn)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diàn),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cēn)然。橘(jú)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洞庭碧波荡涤着万里晴空,君山一点仿佛凝在烟波中。山中的美景真是神居仙境,楼阁如玉砌,殿堂连珠影,镶嵌在月轮边上,与明月相映。
平湖万顷凝着秋色的清冷,天边闪烁着时隐时现的晨星。经霜的橘林色更鲜浓。听人传说,罗浮山下,有暗道与仙境连通。
参考资料:
1、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3.
2、钱国莲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19-120.
3、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62-363.
飐:风吹颤动。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真境:神仙境界。玉楼珠殿:指君山上的湘妃祠。
参然:星光闪烁,时隐时现的样子。罗浮山:仙山名,在广东省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百余公里,风景秀丽。相传罗山之西有浮山,为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传称葛洪曾得仙术于此,被道家列为第七洞天。
这首描绘的是洞庭湖秋夜的景色,即使没有标题,也仍然表现了泛舟游览的景致。
上片第一句,极言洞庭之大,可说是抓住了这湖的特色。句中的“飐”字,表现了风吹浪动的场面。但此句并非写浪涛的汹涌,而是湖面的广阔。第二句,写在湖面上遥望君山,如一点凝烟。这里仅用“一点凝烟”来描绘,既反衬出湖面宽广,更为画面添了一种神秘朦胧的情韵。第三句紧承上句,说明神秘朦胧的君山是神仙的世界。第四、五两句“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作者对仙境的想像。这两句承上君山、仙境而下,“相映月轮边”,景色奇丽,又自然的交代了作者游湖是在夜间。
下片开头,“万里平湖秋色冷”作者以“秋色”点名时令。后又着一“冷”字,则使境界全出,妙不可言。一个“冷”字不仅表现了湖水宽阔,为秋色增寒,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天为秋夜,湖面之气温,人之体肤心理感受,都包容于此一字中。这种冷,只有身处水天空阔之中才感觉得真切。第二句以星斗下垂,写湖面视野开阔的景象,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所写下“星垂平野阔”意境相同。第三句写的是洞庭湖畔桔林,经秋霜一压,桔子成熟,更显得红艳娇美。给人以视觉享受。最末两句,将洞庭湖与号称道教“第七洞天”的罗浮山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凄凉之意,蕴含其中,深得咏史之体裁。而从此首词来看,作者运用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的驰骋想像,淋漓尽致的写出洞庭湖的神韵。在文字的运用上,自然平易,有一种清新明丽之感。
这秋景是真境,或是幻境,该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吧。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境。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境;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境。真境,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境,也为这壮阔著上虹霓船的奇丽色彩。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词境共同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玉帐花明,星门柳细,春郊绿满晴芜。珠攒画戟,锦簇雕戈,甲光十里霜铺。
天半牙旗,看风雷嘘噏,龙虎腾趋。杀气日轮孤。万人枪急声呼。
羡短箭轻刀,江东子弟,依然楚帐喑呜。沧海静无波,打毬躤柳遍三吴。
落魄王孙,青衫冷、匣绣锟铻。斜阳下、一编牛角、圯桥黄石公书。
定是仙从天目来,少曾吟咏到襄淮。才名词伯班常伯,学问平斋授恕斋。
华盖谩云邻翰苑,衮衣不许上瑶阶。海山纵好归何处,叹惜人间事好乖。
昔在先道。
垂诰亨鲜。
亦曰于豹。
调和韦弦。
清静有默。
平正无偏。
钦隆令绩。
慰沃愿言。
洞庭木落山月低,出门秋色风凄凄。客行忆过黄陵庙,谷口青猿一个啼。
游思随飘风,远历杜陵道。道傍合欢花,悉成断肠草。
红颜不堪驻,妾愁君亦老。为乐逮良辰,归来何不早。
人生数离别,百年非寿考。忙忙风尘中,荣名讵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