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饭罢令人唤小童,敢烦捉耳为开蒙。
芎茶不用焦汤点,纸被还将艳火烘。
醉欲伴眠当倩月,热求挥汗合邀风。
它时我建青油幕,廉汝封侯学卫公。
猜你喜欢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
要想知道这青松有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本站。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共12题19首,这里选其中一首。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〇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粲,形容笑的样子。)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仲弘,是陈毅的字。)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总的形象。想起那刚毅的面孔。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也只有刚傲沉毅、满怀将帅气度的陈毅能够写出来!也许作者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写个人。冬夜大雪,作者辗转难眠。1960年那是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考验的时期。特大的自然灾害,党的工作失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帝修联合反华,正使中国内外交困。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作者作为国内领导人,胸怀的是祖国的命运,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虑的是决不能丧失民族气节,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向各种反华势力妥协。而这时,全国人民正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的逆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的盛赞。也许正是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内外互动,共同投射在青松这个特定的象喻上,才使这首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
衮衮过白日,悠悠良自欺。
未成千古事,易满百年期。
黄卷闲多味,红尘老不宜。
相逢又轻别,此恨定谁知?
潞国临淄邸,天王别驾舆。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
汝知东山空,胸中无窖子。
说禅瞎人眼,书偈汙人纸。
不知禅家流,於空何所取。
脚要汝自行,死要汝自死。
道不假他成,佛岂离自己。
唯有老赵州,平生一则语。
既是其中人,东山与之举。
南来安不裂新题,万里悠悠十载睽。一别每怀君海角,两除应笑我朝齑。
是非莫讶时方转,荣辱须惊物未齐。故旧九仙山下客,想曾携手泛三溪。
长鲸挟怒将波送,黑风飞出观音洞。江上楼船欹欲眠,惟有石帆吹不动。
石帆何高高?张如鲎背立如鳌。不知插入江心几千仞,世间知者惟神蛟。
上有巍巍之铁塔,下有滚滚之银涛。此帆非蒲亦非布,高排石笋坚且牢。
安得挂之游沧海,天风吹落瀛洲坳。吁嗟乎!天公造作遍穹宇,刻划雕毋乃苦。
若非操蛇二子运鬼斤,定是金牛力士挥神斧。
围棋白日静,举袖清风吹。神机众未识,妙著时出奇。
我老天宇内,白雪凝须眉。坐阅几输赢,历观迭兴衰。
古今豪杰辈,谋略正类棋。局终一大笑,惊起山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