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猜你喜欢
我家本南闽,处世若羁寓。
侍亲从宦游,东西迁者屡。
因循历年载,未识南中路。
间岁至都城,始与里儒遇。
尝闻闽中奇,英隽所丛聚。
山川降灵气,禀肖时魁梧。
往在祥符中,黄李称独步。
当时盛文物,在廷充振鹭。
二子簉其间,轩轩并镳驱。
得志何所如,康庄躍骐馵。
时文变新律,高辞无累句。
人传幼妇碑,朝奏客卿赋。
奇器擅珪璧,至音有韶濩。
当宁喜同时,士林争景附。
渊澄或无鱼,木秀乃生蠹。
嗟哉士之贤,入朝尝见恶。
叔才亦稍迁,秘书观四库。
命穷时不偶,伶仃独翁孺。
名虽鼎甲贵,官止尘劳污。
蹉跎三十年,困踬卒颠仆。
伊予生后时,举颈徒企慕。
郑子乃其甥,肖貌何颖悟。
读书博而详,伟词亦能铸。
朅来至京国,首与予款晤。
吾尝念古昔,人贤犹爱树。
况遇贤之出,何必缘雅素。
从游遂无间,往来靡常度。
近遭试秋官,报罢不知故。
飘飘叹穷途,归橐不能具。
当路少知己,腹心谁可布。
我嗟近世人,龊龊何足数。
见善不能举,徒然用烋噢。
士有处忧困,岂尝一蒙顾。
劝君自求己,何用频龃龉。
还家乐诗书,养心益坚固。
无因一伤手,乃欲改前措。
泽豹未成文,尚能隐深雾。
齐禽戢其翼,久亦蒙傅羽。
况子气方刚,丁辰年未暮。
勉勉信予言,勤勤蹈前趣。
更想渭阳贤,怀道当有遻。
王忱希范宁,羊昙宗谢傅。
武子称卫玠,逢时乃腾骛。
深源赏康伯,传经有训註。
子其慕斯人,戒哉惇向素。
还来取高第,擢俊膺帝吁。
更发翁孺名,后来益垂裕。
作歌送子行,予言岂虚谕。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xiāng)王梦觉迟。
一自高唐赋(fù)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并非是宋玉喜欢隐喻托讽常常有微辞,而是楚襄王沉迷艳梦醒来得实在太迟。
自从那惊世名作《高唐赋》写成传开之后,有关楚天云雨的诗章被认为全都可疑。
参考资料:
1、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400
2、萧枫.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740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20
关:涉及。宋玉:战国楚辞赋家,事楚襄王。微辞:以委婉含蓄的言辞托讽。襄王:楚襄王。
楚天云雨:后以云雨指代男女合欢之事。此指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
这首即事议论之诗,借宋玉以写自己,含蓄深刻而措辞委婉。
诗的前两句是说,并非宋玉特别喜爱隐舍不露的言辞托讽,正是因为襄王沉迷艳梦,迟迟不醒,这就暗示自己确有微辞托讽之作,而且是事出有因,不得不然。后两句是说,自从《高唐赋》问世以后,凡是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便都值得怀疑为别有托讽了。这就暗示说,诗人自己另一部分写男女情爱的诗作并不一定另有寄托,但人们因为受了微辞托讽的《高唐赋》式作品的影响,便都怀疑它们有所寄托了。李商隐用“尽堪疑”的词语,是想表明这种“疑”事出有因,同时又是想表明这种笼统的疑并不符合实际。
李商隐与宋玉,都属于多情才子、沦落文人一类。由于遭际相似,李商隐的偏爱宋玉,更多表现为自叹与自伤。李商隐在当时境遇之中,常常是“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乐游原》)。深曲浓重的愁思,沉缅绵邈的情感,产生了“楚天云雨俱有托”的艺术表达和追求。诗人的拳拳之心应当得到后人的理解。然而诗人非但没有得到时人的理解,更被置之于无端的猜测和粗暴的责难之中。后二句“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既是辩说其诗并非篇篇寄寓世事,也是讥诮世人无知,徒然疑忌,其中更有“才命两相妨”、“多情岂自由”的伤感。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wú)。
林疏(shū)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连日秋风,吹着我支离病骨;把满树的黄叶摇下,飘洒在庭院的每个角落。
稀疏的树林,刚让人能透过它眺望远方的群山;不作美的白云,飘过来又把山顶的一半遮没。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病夫:病人,诗人自指。庭芜:荒芜的庭院。
林疏:叶子落了,树林变得稀疏。
此诗风格颇类“诚斋体”。写秋风毫无萧瑟肃杀之气,诗意活泼跳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写秋风优柔,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则气势磅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乃因心有所梗而发为悲秋之叹,赵师秀这首诗写秋风不落窠臼,属“胸次玲珑”之作。
这首诗前两句写秋风一起,自己的病体受到打击,不堪承受,眼前庭院里纷纷飘下了黄叶。这两句一写人,一写树叶,看上去是分写,各有所主,实质上是用秋风作为共同媒体,在感情上物我相通。人被秋风吹得难受,树被秋风吹得枯黄,树尚不能抵挡风寒,何况是人,且又在病中。于是两句又合成了一句。“永嘉四灵”就是如此善于捕捉情景的共同点,通过微妙的系属加以联贯,创造出所需要的氛围来。同时,以“欺病夫”三字对自然进行调侃戏谑,这种圆熟,也是四灵诗派的特色,所以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接近杨万里。
三、四是名句,充满理趣。庭前黄叶飘坠,门外的树林便也脱尽绿叶,透过稀疏的林木,刚能看到远山,然而又飘来白云,山被遮住了一半。赵师秀诗善于炼字,每被评论家所激赏,这儿的“放”与“遮”二字就很见功力。用了这二个动词,自然景观一下子活了起来,变成了主动的有感情的物体。开门望山,本是诗人的情趣,但平日密林遮挡,无法直见远山,如今树林采取合作态度,落尽了树叶,宛如把关禁的远山放出,呈现眼前,偏偏白云又来为难,把平常放在外面、任人观赏的秀丽山峰遮盖住一半,不给人看。于是,诗人不禁感叹,山林是否也有它的思想,不肯让人们过分惬意,特地留下一分遗憾,使人增加几分想象。
这首绝句的第一个特色是讲究炼字,颇见作者的功力。炼得妙的有二个字,一是“欺”字,不但赋予秋风以人的灵性,且富有谐趣。秋风居然也欺负起生病的诗人来,这种用自我调侃的笔调写出来的诗句,非常诙谐、幽默、风趣。二是“放”字,“无边落木萧萧下”,本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何况它又洒满了荒芜的庭院,可是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林”仿佛像人一样,似乎是拉开用叶子做的帷幕,“放”出远山,既富诗情,又富画意。
这首绝句的第二个特色是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构图是指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诗人从全局着眼,大处落墨,绘出景物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边无际的广度,这样就把远山的总体布局展现在面前,感到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而“云遮一半”的取舍,实际上是用云来点染画面,更突出地反映出这首诗是用画家的眼光和笔法来体现构图美。
整诗虽然格局不大,但诗人善于欣赏景物,纵深地领略自然界的情趣,用语又十分精到,所以在以绝句出名的宋代,仍为众口交誉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