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翁行满赤乌年,丹灶离披已绝烟,
龙在此泓谁可见,路通别邑自相传。
树头雷雨遗神火,岩腹莓苔带海涎。
猜你喜欢
六月千里旱,偷泉心亦卑。
不烦山老祝,神物久无思。
兹山何巍巍,欲上扪萝茑。怪石虎踞蹲,老蘖虬夭矫。
中有古洞天,劖然若天造。爰从开辟来,日月自昏晓。
神龙此蛰蟠,雷玉吐淼淼。每逢岁旱乾,山老必见祷。
顾盼层云生,撖舞百川倒。何时谢鱼虾,昂雷腾浩渺。
天地本多情,造化氤氲席。畴窥不测藏,勺水与卷石。
虽分流峙形,繇来同一脉。逶迤吴越间,幽奇为开辟。
爰有硕人居,友之成三益。踏破虚空界,乃结清真宅。
玄流洗文心,云岸披图籍。有邻应不孤,身名复何惜。
长啸三十秋,广漠甘幽适。偶因出世想,即以凡心谪。
傲睨长安邸,犹然烟霞僻。但了三千缘,岂因五斗易。
感彼劳生者,怛悴时局蹐。未离尘嚣好,彼此交为射。
谁能契冥通,动静随所择。吾欲从之游,地阻神无隔。
缅矣八遐心,山水知远客。为君赋考槃,持归问岩泽。
桃柳晴沙晚,怅然悲远春。叶明深坐鸟,花剧转愁人。
少小追欢地,乾坤放逐臣。巳看共如此,何惜醉游频。
一仕开曾许,当年本未能。回头非自爱,多病果相仍。
把钓浑孤艇,摊书又几灯。冰兢他日地,切恐误师承。
松径上登攀,深行烟霭间。合流厨下水,对耸殿前山。
润壁鸟音迥,泉源僧步闲。更怜飞一锡,天外与云还。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xī)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gēng)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qiáo),算也是英雄了处。
诸葛亮曾亲自以草屋为家,抱膝长吟,从容潇洒,可惜早早被刘备骗出山来经营天下。他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奠定了三分汉室的格局,却忘了南阳在雨中耕作的旧日生涯。那西风卷尽了历史的风流繁华,往事随着大江滚滚东去,怎不叫人感叹嗟呀!一直到现在,渔夫樵子还谈起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的传说和佳话,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种结局吧!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鹦鹉曲·赤壁怀古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三国时孙权、刘备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军队。赚出:骗了出来。抱膝梁父:指隐居的诸葛亮。抱膝:手抱住膝盖,安闲的样子。梁父:本指《梁父吟》,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里代指诸葛亮。汉鼎三分:将汉帝国一分为三。鼎,旧时视作国家的重器,比喻政权。南阳:汉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阳一带。诸葛亮早年曾在南阳隐居耕作。彻:直到。
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登临赤壁,无一例外地会缅想起这段往事。这场大战是由东吴周瑜指挥而击败曹操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也还是在赞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间的三国故事流行,诸葛亮在大战中的神机妙算和丰功伟绩于是深入人心。
这支散曲便以诸葛亮为代表对象。作品的上片,从诸葛亮南阳躬耕的出处说起,只在第三句凭着“笑谈间”三字,隐隐点出了赤壁大战的影子。“笑谈间汉鼎三分”,简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诸葛亮建功立业的从容和游刃有余的才干。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阳烟雨”,可见诗人怀古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赤壁战场,而是进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层次。在诗人看来,诸葛亮为“汉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惨重代价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隐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偿失,是上了刘备的当了。“赚出”二字,用语偏激,言下有无穷的惋惜之意。这种从怀古的本景宕开一层的写法,显示了诗人心绪的联翩与感慨的深沉。
〔幺〕篇用一个“叹”字领起,揭开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原来,他是在吊古,更是在伤今。以伤今的眼光吊古,怎能不为古人叹惋。扑面来阵阵的西风,眼前是滔滔的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豪杰安在。只不过在渔夫樵子的闲谈中传说着罢了。结局如此,那么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勋。还不如留在茅庐“抱膝”、“耕雨”好呢。这四句又只有“大江东去”四字同“赤壁怀古”隐隐关联,其余皆是脱羁的思绪。但前片着眼于历史,〔幺〕篇着眼于现况;前片的首句是诸葛亮的出处,〔幺〕篇的末句则是他的“了处”。前后既对比,又呼应,合在一起,便是借怀古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缅怀周瑜,这一支曲子缅怀诸葛亮,两者的宣泄方式不同,从“怀古”拉回到现实人生的径路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