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百馀年兵火后,至今遗构葺如新。谪官岂是多恩惠,谁谓文章不动人。
猜你喜欢
天上星垣贵,人间花品高。偷模烦象管,学剪费金刀。
西母停云辇,东卿驻节旄。晓轩无限思,香架近蒲桃。
鄞江云气近蓬莱。花柳满城隈。风流谢守相遇,应覆故人杯。烟浪暖,锦帆回。莫徘徊。玉霄亭下,芍药荼,都望归来。
路随流水自东西,乱踏寒沙入翠微。回首已登入境外,天风萧瑟薄征衣。
雕车南陌碾香尘。一梦尚如新。回首旧游何在,柳烟花雾迷春。
如今霜鬓,愁停短棹,懒傍清尊。二十四桥风月,寻思只有消魂。
东望故园天一涯,官身到处且为家。
六房吏散无留事,满袖乱红携落花。
搜诗索笑傍檐梅,冷蕊疏花带雪开。
莫把枯梢容易折,留看笑影上窗来。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
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