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生尘步。空忆如簧(huáng)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天生百种愁”,词一开头,就将胸中万斛愁情,喷薄而出,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愁本胸中,怎么会挂斜阳树呢?这句看似无理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亦有所本。境界相对静止,没有强烈的动词,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词人举目远望,唯见斜阳照处,烟雾迷茫,绿树青山,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词人触景生情,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实却情深的语言。
“绿叶”二句承上语意,描写词人所见景物:树上绿叶,树下芳草,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都是当时的景致。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至此则略一顿挫,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就词意而言,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遂觉满树愁情,而今冷静观察,才知树自为树,人自为人。“自得春”三字,下得极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黄莺当春,自鸣得意,与人邈不相涉,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这里虽宕开一笔,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从这两句看,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此词,由于笔墨有限,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美妙的声音,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佳人亿而不见,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也逗引起结尾二句,为实写。
结尾两句“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徐俯这里是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山那边,这里是照应开头。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个借喻新奇工巧,历来为人所称道。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shù)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yǐng)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zhǔ)而和(hè)者数千人。其为《阳(ē)阿》、《薤(xiè)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mí)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kūn)。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ní),负苍天,足乱浮云,翱(áo)翔(xiáng)乎杳(yǎo)冥之上。夫蕃(fán)篱之鷃(yàn),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zhāo)发昆仑之墟(xū),暴鬐(qí)于碣(jié)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ní),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guī)意琦(qí)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本站。
其:用在谓语“有”之前,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可能”、“或许”等。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为什么那么多士民不称誉您呀?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的意思是说许多士民在指责你。何,用于句首,与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士民,这里指学道艺或习武勇的人。古代四民之一。众庶,庶民,众民。誉,称誉,赞美。甚,厉害,严重。
唯:独立成句,表示对对方的话已经听清楚或同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嗯”等。然:这样。用来代上文所说的情况。愿:希望。毕:完毕,结束。客:外来的人。歌:唱。郢: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下里》、《巴人》:楚国的民间歌曲,比较通俗低级。下里,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国:国都,京城,属:连接,跟着。和:跟着唱。《阳阿》、《薤露》:两种稍为高级的歌曲。《阳阿》,古歌曲名。《薤露》,相传为齐国东部(今山东东部)的挽歌,出殡时挽柩人所唱。薤露是说人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一瞬即干。《阳春》、《白雪》:楚国高雅的歌曲。引:引用。刻:刻画。商、羽、徽:五个音级中的三个。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杂:夹杂,混合。流。流畅。是:这。弥:愈,越。
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一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常都称作“凤”。鲲: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鱼。绝:尽,穷。云霓:指高空的云雾。负:背,用背驮东西。苍天:天。翱翔:展开翅膀回旋地飞。平:用法相当于介词“于”,在。杳冥:指极远的地方。夫:那,那个。用在作主语的名词之前,起指示作用。下文的“夫”同。藩篱:篱笆。鷃:一种小鸟。岂:用在谓语“料”前,与句末的“哉”一起,表示反诘。之:作介词“与”的宾语,代上文的“凤凰”。下文的“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的“岂”、“哉”、“之”同。料:估量,估计。朝:早晨。发:出发。昆仑:我国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墟:土丘。暴:暴露。鬐:鱼脊。碣石:渤海边上的一座山。在今河北昌黎北。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尺泽:尺把大的小池。鲵:小鱼。量:衡量,计量。非独:不但。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世俗:指当时的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世俗之民:这里是指一般的人,普通人。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用现今的话说,宋玉的群带关系大概是糟透了。不仅是同僚中伤他,非议他,没少给他打小报告,就连“士民众庶”都不大说他的好话了,致使楚襄王亲自过问,可见其严重性。面对楚襄王的责问,宋玉不得不为自己辩护,然而整篇应对之词,却又没有一句直接为自己申辩的话,而是引譬设喻,借喻晓理。分别以音乐、动物、圣人为喻作比。先以曲与和作比照,说明曲高和寡;继以凤与鷃、鲲与鲵相提并论,对世俗再投轻蔑一瞥;最后以圣人与世俗之民对比,说明事理。总之,把雅与俗对立起来,标榜自己的绝凡超俗,卓尔不群,其所作所为不为芸芸众生所理解,不足为怪。“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回击,也表现了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怀。
宋玉的形象,颇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除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僚文人或未爬上高位的奴才文人之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宋玉的性格特征。他们才高而命薄,正直而软弱,对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十分敏感,却又无能为力。他们大都想入仕,想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但“世”是俗的,是小人的天堂,因此,他们常常在仕途上失意潦倒,最后只落个自命不凡,自命清高,怀着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愤慨而孤芳自赏。这一性格特征演化至现代,便形成所谓的“小资”情调。
宋玉与屈原,都具有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共性,区别仅在于性格的刚毅与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