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闻尔闲於琴,寝处未尝辍。
抱之京师来,岂与工师列。
一奏流水声,落指鸣决决。
既曰林壑人,安事尘土辙。
猜你喜欢
应问秋云学得閒,飘然如不在人间。
青滕夹里诗多怪,紫栗枝边药更瘢。
江客对棋曾赌鹤,野僧分屐借登山。
仍闻昨日来城市,又抱孤琴踏月还。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
2、张旭.山中留客.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2011,07:19-21
山行:一作“山中”。春晖:春光。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云:指雾气、烟霭。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炎精既失御,宇内为三分。吴王霸荆越,建都长江滨。爰资股肱力,以静淮海民。魏后欲济师,临流遽旋军。岂惟限天堑,所忌在有人。惜哉归命侯,淫虐败前勋。衔璧入洛阳,委躬为晋臣。无何覆宗社,为尔含悲辛。俄及永嘉末,中原塞胡尘。五马浮渡江,一龙跃天津。此时成大业,实赖贤缙绅。辟土虽未远,规模亦振振。谢公佐王室,仗节扫伪秦。谁为吴兵孱,用之在有伦。荏苒宋齐末,斯须变梁陈。绵历已六代,兴亡互纷纶。在德不在险,成败良有因。高堞复于隍,广殿摧于榛。王风久泯灭,胜气犹氤氲。皇家一区域,玄化通无垠。常言宇宙泰,忽遘云雷屯。极目梁宋郊,茫茫晦妖氛。安得倚天剑,斩兹横海鳞。徘徊江山暮,感激为谁申。
云边回首忆清游,信美江山有此楼。杂遝市声还岸曲,参差帘影入江流。
西风断雁孤城暮,衰柳残蛩候馆秋。愧我东轩尘拍塞,危阑何日与君俦。
家住寒梅翠岭东,长安时节咏途穷。牡丹窠小春馀雨,
杨柳丝疏夏足风。愁鬓已还年纪白,衰容宁藉酒杯红。
长卿甚有凌云作,谁与清吟绕帝宫。
荥阳县东千占槐,人言曾见汉朝来。不知几觉南柯梦,直至如今唤不回。
纷纷得鹿与亡羊,一笑同登傀儡场。犹记昔年扶病起,秋灯影里过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