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漳川螺浦共家乡,醉墨题诗尚挂墙。天末异时怀李白,风流谁复数真长。
那知此日长江簿,即是昔时江夏黄。鹏背知横几千里,棘间何地可回翔。
猜你喜欢
短亭车马地,送子一盘桓。不畏离群久,所嗟行路难。
晒衣云日薄,扑面水风酸。圣有中庸训,时时著意看。
分笼樱初罢,系枝铃仨圆。素手荐新雨,霏香乱瑛槃。
东园西园载酒,坐想露嚼风餐。旧约曾骤雕鞍。花里闭门看。
缀蜡书未达,缄别味馀酸。相如赋懒,渴怀愁绝眉山。
胜天涯春老,堂阴翠晚,梦魂还泊湖上船。
一片荒寒见真意,巨然僧后有遗音。秋镌秃管山成骨,鬼避枯禅月印心。
天分如公高石谷,人间何世怆云林。袈娑磅礴神酣候,澹墨萧疏缀苦吟。
兰丛才一干,独向腊前开。托荫偏宜竹,先春不让梅。
韵从幽处见,香自静中来。便欲纫芳佩,灵均唤不回。
青荧鬼火动,不悟前山雨。
昏径枭鸟鸣,独行毛发聚。
桷叶枯缀林,风动疑有虎。
低迷薄云开,心喜淡月吐。
罢君山阳笛,置君雍门琴。白日照西序,听我风木吟。
风木有所思,乃在青山岑。忆昔旧庐畔,众木纷交森。
枝枝自相纠,叶叶自相掺。当庭足美荫,羃户无愁阴。
悲风一夕至,兹木忽摧零。摧零曷尔急,风起无暂停。
飘叶坠万里,游子感其音。瑟瑟山上风,冥冥山下林。
哀声日惨恻,游子抱苦心。我歌风木吟,泪下同沾襟。
晚晴风歇(xiē)。一夜春威折。脉(mò)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参考资料:
1、上彊邨民(编)蔡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第198-199页
2、吕明涛,谷学彝编著.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9.7:第200页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