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虚舟当画桥,解缆绿杨腰。
月白天相近,风清水不摇。
浮图明突兀,略彴夸虚遥。
解逅成真赏,初晴第一宵。
猜你喜欢
好著西湖藕似船,青秧绿水正相缘。漫从略彴无人处,唤得婵娟欲雨天。
云意爱随双桨动,山光祇在短篷边。小园暇日频来往,老竹乔松看岁年。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曾来芳树几回飞,烟霭初晴又见伊。
巧语向人莫相笑,知音知后更谁知。
白榆历历满天街,廓落薇垣帝座开。东壁图书群玉府,好曕奎画候兰台。
欲看棠阴续世传,重移星履下鄞川。
风薰辕戟清官府,日暖瀛壶小洞天。
塞外不传青海箭,幕边稳泛绿池莲。
个中便是神仙境,何必崆峒访偓佺。
身倚层岩兴莫穷,若为郁郁在樊笼。
故人话别伤心里,尊酒论文醉眼中。
万井叠鳞烟霭暝,一江如练水云同。
卫公慷慨风流在,却愧新诗力未工。
跕跕飞鸢浪泊流,据鞍老去向壶头。云台不画椒房戚,雾潦偏余薏实愁。
铜鼓银簪蛮女乐,露花烟草野祠秋。瘴乡我正乘轺迈,亦觉平生念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