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晓日天山雪半晴,红旗遥识汉家营。近来胡骑休南牧,羊马城边春草生。
猜你喜欢
晚晴风歇(xiē)。一夜春威折。脉(mò)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参考资料:
1、上彊邨民(编)蔡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第198-199页
2、吕明涛,谷学彝编著.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9.7:第200页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吉州司户官虽小,曾屈诗人杜审言。
今日宣城读书客,还趋手板傍辕门。
江山依旧岁时改,桃李欲开烟雨昏。
公退但呼红袖饮,剩传歌曲教新翻。
黯黯残云吊夕晖,高才沦落圣朝稀。攀龙不为迟冯衍,闻鹤翻怜误陆机。
百里枌榆乡土接,一廛耕凿子孙微。风流莫问长江水,惟有南园蝴蝶飞。
三日连绵雪,丰年预可占。
阴寒驱瘴毒,刑杀助天歼。
片片寻衣袂,花花饤屋檐。
来时须浩漫,到地即微纤。
狼籍无由扫,虚空不易拈。
溪流成浼灂,野色变青黔。
洗砚冰霜合,烹茶气味甜。
行人留趾足迹,村老上髭髯。
只被交加惑,宁为冷冻厌。
价高龟手药,势压酒家帘。
书案烦收拾,铜炉减顾瞻。
先春娇柳絮,永夜夺银蟾。
磵石悬飞瀑,园篱挂织缣。
山光韬美玉,水卤出形盐。
圆若珠玑剖,轻如鹄鹭燖。
高疑翻箭浪,碎是掷牙签。
萧洒偏低竹,绸缪更倚蒹。
丝绳浮井谷,宝鉴照妆奁。
毫发吹先起,脂膏著自黏。
垂枝多线缕,鬅物利刀镰。
粲者诗风美,皤如贲主嫌。
夷齐羞洁白,郅宁等威严。
草树多摧折,萌芽苦滞淹。
沾濡虽近惠,染污剧伤廉。
黑帝由容慝,黄人但守谦。
苍茫施粉缋,枯枿露锋铦。
岳渎何曾补,尘泥渐觉添。
饥贫逢道路,富贵隔帷帘。
饱得儿童戏,稀令鸟雀觇。
未应平坎窞,故欲峙峰尖。
魍魉皆迷愕,蛟龙亦遁潜。
豪门生间阻,坐市获并兼。
火谷方腾跃,箪瓢足养恬。
四垂云黯黯,一室火炎炎。
已厌填沟壑,那思溉釜甑。
此情终待诉,谁肯到穷阎。
滟滪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江天漠漠鸟双去,
风雨时时龙一吟。舟人渔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泪满襟。
寄语舟航恶年少,休翻盐井横黄金。
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散步寻春。来作琴堂不速宾。
缓歌一曲。野鹜纷纷都退缩。不用多杯。准拟花时日日来。
断雁声边小雨来,菊花强半卧苍苔。
乍寒天气虽宜酒,冷淡无心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