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扁舟落日成安驿,驿前危樯密如箦。岸高浪急不得前,争先进寸复退尺。
须臾缆定心稍安,独据胡床坐深夕。水边灯影正晶荧,陌上铃声还络绎。
才听打鼓按官船,又见驱车送行客。揽衣近前试问谁?往来一日多数百。
中原征需苦繁剧,江南转输严督责。况今使者类狼贪,水陆鲜肥随口索。
致令编户疲差役,生计萧条徒四壁。已将弱女纳官钱,更遣中男补丁额。
曩时河上几人家,今日飘零竟无迹。请君置此勿复言,言罢空令愁思积。
几点残星散空碧,船头别我东窗白。
猜你喜欢
岸阔樯(qiáng)稀波渺茫,独凭危槛(jiàn)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
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9-10页.
河:黄河。凭:靠。危,高。
萧萧:风声。危槛:高高的栏杆。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安期耸身坐,挥斥游太极。
若遇谪仙人,鲸背分半席。
昆南城外二里许,一水遥遥是须浦。浦旁有地名墩头,原是前人一抔土。
旧时土墩今已平,乡民尚唤墩头名。何年创作尼僧院,近日攻开长夜城。
城中主翁愁见日,露出城门一方石。大书深刻数十行,爵里姓名明且白。
世家云是衢州人,托体此邦依所亲。谁道历年才二百,桑田变海海扬尘。
君不见南渡诸君何失德,山陵尽付杨家贼。三泉机弩亦徒然,读罢志文三太息。
大地黑漫漫,日月久韬□。
山藤聊一挥,神与境相会。
八纮净无尘,万象镜中翳。
天外出头看,笑擘阑干碎。
虚堂眄平冈,积翠淩天半。彷像识瑶台,熹微窥玉案。
颇疑巨灵力,刬削非一旦。森森古树齐,奕奕朝霞烂。
地近巘易陟,池清莲不蔓。莺啼午梦残,客至琴声断。
胜境契中襟,雅怀知弗畔。翛然忘物我,讵肯存崖岸。
马迹遍幽燕,华颠乐村闬。居夷非矫曲,悼猛得前算。
巇崄世所趋,真淳日彫散。跬步视安危,片言几理乱。
苟能领斯会,未觉身为患。嘉谋谅贻厥,岂曰誇殊观。
试象堂中群客集,走笔竞奇翻五色。东望彤云映晓暾,飘飘欲送仙鸾翼。
鸾翼高腾迥不群,今之才子曹参军。先朝太史文章客,剩有箕裘属典坟。
参军尔有凤皇毛,而无膏梁气。作诗往往追建安,对人全不记门地。
在粤几三载,拄笏但看山。朝朝牵马至,日日簿书閒。
所交悉文士,异彩拂斓斑。芙蓉花照幕,娵隅语学蛮。
蛮方语言不可学,独有文词差合作。参军学语终聱牙,探韵分题顾不恶。
荔子丹时作赋雄,刺桐密处留清谑。蜃气楼台借幻奇,大海奔涛供喷薄。
吾粤宦游不乏人,磊落如公实鲜伦。公今径欲朝天去,稽首万年祝紫宸。
使我追之不前望不及,但见沿江翡翠飞鸣送行楫。
欲搆微词代赠车,又惭往日伎俩一一俱相习。不如大啸且分携,江草江花露微湿。
粤之佳朋最难得,参军还时飞旆急。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百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