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樯楚柁十年间,又度秦淮虎豹关。
眼底故人成寂寞,梦中尘业负高闲。
九州风雨东南会,七泽波涛日夜还。
江上思君云路杳,掀篷愁对蒋陵山。
猜你喜欢
飘泊终何事,征帆日趁流。鸟飞江驿暮,人到石城秋。
市火浮孤棹,渔歌出远洲。停沽休借问,长记柳边楼。
峭(qiào)寒催换木棉裘(qiú),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
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本站。
峭寒:料峭。
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名句。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独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诗人作对,诗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那么,大冷的天,诗人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如果说前面的“催”字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
综合全诗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柳外一蝉凉气生,回廊接座有余清。寒花映日将何待,老树迎风渐不平。
斗饮客如秋鹘健,吟诗我作候虫鸣。离心最易关摇落,一曲汾歌万古情。
病起家书至,频看坐夜分。弟兄传雁影,亲友散鸥群。
尝稻应翻雪,栽松欲入云。故山归去日,嘉树定缤纷。
先生头白发垂耳,博士无官家万里。讲席漂零笠泽云,乡心断绝昆明水。
南来道者为苍公,说经如虎诗如龙。大渡河头洗白足,一枝椰栗栖中峰。
与君相见砉然笑,石床对语羁愁空。故园西境接身毒,雪山照耀流沙通。
神僧大儒却并出,雕题久矣渐华风。呜呼铜鼓鸣,庄蹻起。
青草湖边筑营垒,金马碧鸡怅已矣。人言尧幽囚,或言舜野死,目断苍梧泪不止。
吾州城南祠仙子,窈窕丹青映图史。玉棺上天人不见,遗骨千年蜕于此。
先生结茅居其傍,归不归兮思故乡。尽道长沙军,已得滇池王。
伏波南下开夜郎,乌爨孤城犹屈强。青蛉绝塞终微茫。
忽得山中书,苍公早化去。支遁经台树陨花,文翁书屋风飘絮。
噫嘻乎悲哉!香象归何处,杜宇啼偏哀。月明梦落桄榔台。
丈夫行年已七十,天涯戎马知何日。点苍青,洱海白,道路虽开亦无及。
龙卧西山护密阴,肯来北洞礼观音。
便分杨柳军持水,与作商岩旱岁霖。
万寿宫前鹤发翁,箨冠千叶戴芙蓉。经行岩洞骑黄鹤,叱咤风霆起白龙。
世外弈秋谁复见,山中玉质记曾逢。秋深琪树连云碧,怅望丹霞第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