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川路绕长林,岁穷千里心。贾舟栖港迮,樵火出村深。
欲雪应消瘴,因风忽解阴。转移足清景,难受客愁侵。
猜你喜欢
又名: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zhú)怜光满,披衣觉露滋(zī)。
不堪盈(yíng)手赠,还寝梦佳期。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
2、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99-100.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满院长夜漫漫。
颈联“”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玉京曾记擅风流。丝竹按梁州。秋波娇滴春山淡,金莲小、肢体轻柔。
妆就乌云满镜,舞余红锦缠头。
繁华一去竟难留。门巷不堪秋。雕鞍游冶归何处,相思梦、空绕秦楼。
肠断塞鸿北去,伤心江水东流。
我游三茅山,月下丹光丽。
梦驾翠蜺车,凉云拥金袂。
两耳波浪透,广漠不可际。
犹记抟扶摇,乘风曾问帝。
今秋游匡庐,身有飞举势。
凌虚裹白云,白云镇相卫。
毛发极森竦,草木露华缀。
飞泉涌潮响,真可涤昏滞。
向来句曲行,有遇抑何锐。
岂知凡骨癯,不能于彼蜕。
西风催此游,破我梦浮世。
衣襟被月香,苍岩折丹桂。
北窗本意傲羲皇,老返园庐味更长。
犊健戴星耕白水,蚕饥冲雨采青桑。
俚儒朱墨开冬学,庙史牲牢祝岁穰。
从此鬓毛虽似雪,未妨击壤颂虞唐。
岂有丝毫补圣朝,去来扰扰费麾招。
不能履屐供群谢,未暇纶巾拥二乔。
着老莱衣侔服冕,食于陵粟胜操瓢。
臣之少也犹疏懒,何况头今插素标。
体轻全不胜鸾钗,常羡同心上苑梅。翠辇未来珠箔卷,漆盘犹贮夜明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