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麻姑蚤解鬓成霜,况说山中海与桑。久别南城坛近客,西风残照忆题墙。
猜你喜欢
满船载得高溪月,吹落东楼万里风。岸上未收灯火处,城头初动角声中。
抚怀定自閒相觅,抵掌还知醉亦同。三百年来无此作,谪仙飞过水晶宫。
慢绿迟红静不争,小梯斜倚上空明。
日筛竹影花奴睡,人度禾场吠犬惊。
散帙未甘书效晚,携筇独喜病骸轻。
排芳穿密多幽处,后日相期子细行。
脩竹檀栾候馆东,别来相见又秋风。囊钱莫更频沽酒,我是愁中君客中。
疆(jiāng)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shǔ)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中华:指中原地区。
“定界”句:《新唐书·吐蕃传》:“宰相裴光庭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诗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一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中国,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界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情色彩浓郁,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何年清泉眼,几斛涵苍苔。
瓮盎日夜至,长满莫可涯。
天旱不知竭,众流起黄埃。
淘绠乾未定,能使沴气开。
庙祠失根柢,故老奠酒杯。
蚕民咒枣栗,千斤意徘徊。
儿童惯冷暖,预知春秋来。
临之鉴须眉,方鉴无煤炲。
窟穴若喉吭,我疑吐云雷。
何当鞭蜃螭,与国驱旱灾。
密绿成帷红作茵,仙家日月号长春。不须流出千般色,一种桃花也殢人。
仕隐事不同,丘壑心自远。芳尘践已旷,故阴别未损。
高馆抗遥扉,虚亭纳近巘。密石拒奔辙,鸣泉赴平阪。
羁禽倦屡栖,野鹤饥自饭。修竹迎夏长,落花感春晚。
但见微雨生,如逢去子返。林合风徐通,云低山半偃。
衔杯悦寂寥,陈诗展诚恳。川途阻洄溯,丹青慰偃蹇。
幽赏谁与言,尚友有嵇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