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有客款我庐,身披紫云袍。鸣驺列前后,从者皆俊髦。
坐我蓬筚下,向我谈伊皋。手斡北斗魁,足踏东海鳌。
高视六合内,泰山等毫毛。挥袂起谢客,且还饮我醪。
醉卧不知晓,衡门塞蓬蒿。
猜你喜欢
浮景无根株,逝川不可留。昨日瑶草春,今朝蓬梗秋。
鼎食岂不美,酖毒潜戈矛。华轩岂不贵,长路能摧辀。
子胥弃吴江,屈原赴湘流。韩彭竟菹醢,萧樊亦累囚。
何如张子房,脱屣万户侯。深韬黄石略,去从赤松游。
豫章长千仞,挺生崇崖阴。布叶连青云,交柯蔽层岑。
结根岂不固,斤斧将见寻。有柏生石间,屈曲丛灌林。
古根齧飞溜,电火焚中心。大不中梁柱,小不堪瑟琴。
风霜自摇落,偃蹇独至今。
春阴漠(mò)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zhuó)。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漠漠:弥漫的样子。唐韩愈诗:“漠漠轻阴晚自开。”
绿尊:酒尊。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漠漠”,是寂静无声之意;“恶”,在这里是“猛烈”之意,是由“狠、厉害”的意思引申而来,此义至今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保留着(如鲁西南和豫东)。首二句说,春天的时光万籁俱寂,但从海棠花穿过的东风却吹得强劲猛烈。标题中说“赏海棠作”,却不写海棠花的艳丽,而突出了“东风恶”。写春风、春光一般是喜悦、温暖、吹拂、和煦,纵使风大天寒,也不过用“料峭”之类的词来形容。词人别出心裁,一方面是“写实”,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写,才与下文协调。
“人情不似春情薄”一句,紧承“东风恶”,意思是说,人对花是有情的,春天、春风对花是薄情的,因此“东风”对花猛吹乃至摧残。正因为人有情春薄情,所以“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才“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上片不写海棠花如何美丽娇艳,侧重写人对花的态度,对海棠的爱怜和保护,反衬海棠花的艳丽,是脱俗之笔。
过片之后,写以酒浇愁,虽然忧愁无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不忘海棠花,进一步说明了它在词人心目中的地位,使全词主旨更为鲜明。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词人没有说是因为什么发愁,酒只能暂时麻醉神经,却不能从根本上排解忧愁,酒醒后“愁如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古来写“酒”与“愁”的诗词很多,如柳永有“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凤栖梧》),又有“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诉衷情近》)。意境与该词相近,这说明管鉴在某些方面受过他以前的一些词人的影响。
但“殷勤”以下三句,则属作者创新。“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与上片“海棠”句相呼应,他要与那吹得迅猛异常的“东风”“约定”,“规劝”它:“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前句说,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后句说,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这里的写法颇为微妙,一是把“东风”人格化了,一是把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观事物中。把内心活动包含于客观景物之中,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历来有之,所谓“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夕堂永日绪论》),自然和谐而恰到好处,这首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天汉风流见使星,乾坤此地剩孤亭。怀人汝上云连蜀,下榻尊前月满棂。
风雨联床发半绿,江湖挥麈眼同青。夏阳不尽相看思,有约春深此更停。
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
白石通宵煮,寒泉尽日舂。不曾离隐处,那得世人逢。
星象移何处,旌麾独向东。劝耕沧海畔,听讼白云中。
树色双溪合,猿声万岭同。石门康乐住,几里枉帆通。
堂闭仙人影,空坛月露初。闲听道家子,盥漱读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