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使者临关日拥旄,天威只尺壮神皋。指挥乍结车骑阵,战守还凭虎豹韬。
万阁凌霄金作垒,五兵飞雪玉为刀。年来愧博君王宠,幸有边尘识二毛。
猜你喜欢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夜宿山寺,夜半听见水声,误为下雨了,待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发出的声音,终夜响个不停。
顺流而行,发现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时叮咚作响,流入山下溪水后,由于水路宽平,就不再像在山里那样因水流曲折而发出冲激的声音。
参考资料:
1、章楚藩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05-108
“流到”二句:指前溪水深面阔,不像在山里因曲折而易致冲激作声。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与此诗含意相近。后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此诗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写诗人夜宿山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雨。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未尝实地观察,“夜雨”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余地,显得极有分寸。
“夜雨”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原来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泻,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在睡意朦胧中产生某种错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写出山之后的山泉在山中“终夜鸣”,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这一句说山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故而静寂无声。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冷冷一语,讽刺辛辣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全诗的主旨在这句议论中被明白地点了出来。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此诗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第一,它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第二,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件的基础上。第三,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
白鹤空鸣鹤,祥云只乱云。
流传因长老,纪载未前闻。
步屐欣逢胜,题诗愧不文。
林园犹午雨,墟落遽斜曛。
隰有桑,阪有漆,朝朝斤斧无虚日。社西老树且千年,于人无益已则全。
美材岂合终弃置,用之贵得逢英贤。昨者公家求大木,匠石顾之蒙见录。
已辞根柢落高云,却伴沙泥委空谷。
昔吾困江县,而子相临存。惘惘雨中别,寄诗宁吾魂。
再面胡不欢,各会难为言。出悔入亦悔,苟禄安足论。
子有千载诗,不官能自尊。使子以诗昌,天意良未敦。
长吟且袖手,勿讶霜鬓繁。不见黄河清,讵乏卮酒浑。
门外清流系野船,白杨红槿短篱边。
旱蝗千里秋田净,野秫萧萧八月天。
瓦砾堆堆塞路坳,胜游巷陌尽蓬蒿。祠宫地卧驼鸣
闲身行止属年华,故国春归未有涯。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墙外是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