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谁倚磨崖题彩笔。记得中兴,仙李蟠根密。万里湘天开白日。
晶光长射蛟龙室。
欲汎扁舟寻往迹。路隔丹梯,水弱罡风疾。日暮湘灵空鼓瑟。
猿声偏向苍湾出。
猜你喜欢
玉树歌停鸾罢舞。黼帐华扃,尽化销魂土。满眼城狐兼野鼠,分明画出芜城赋。
草草年光真迅羽。莽莽河山,冤结无重数。阵阵悲风和泪雨,纷纷如助江潮怒。
岁月堂堂人草草。数尽花风,冰尽春怀抱。镇日西园莺不到。
断红零粉谁知道。
多事庭芜青未了。和月和烟,牵惹闲烦恼。谁遣南云音信杳。
一年又见吴蚕老。
五月荆南新涨至。一片茭芦,总把川光翳。阁外溪风来也未,阴阴先作铿鍧势。
水郭涟漪逾十里。买件蓑衣,走入渔翁队。日落笛声篷背起,封侯不换垂纶戏。
新岁人家除夕矣。谷饭还年,或荐鸡鱼豕。不寐钱多分幼子。
弟兄和睦无猜忌。
笑里相邀回长辈。进退无拘,自有天和地。烛下须眉将欲紫。
聚餐虚座阿爷至。
屈指一阳今九九。绿起郊原,草色无还有。燕子归来应不久。
主人病后初开酒。
次第春光诗管取。论清景刚,道是才黄柳。半醒半醉花开后。
几多人等閒白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cu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参考资料:
1、曹寅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66页.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56-57页.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法华寺上散郎亭,老树苍崖如有情。欢戚已随时事去,代间秪有古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