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任重悠悠,生涯浩浩。善难拔茅,恶易蔓草。逆思药石,逊求非道。
珠岂朝珍,璧宁国宝。想贤若焚,忧人如捣。
我闻在昔,有古天子。虞华骈圣,周昌多士。缉熙朝野,体邦经始。
惟河出图,唯岳降神。是代皆有,何代无人。怀宝迷邦,高尚隐沦。
价待哲后,见须明君。伊予不聪,故阙斯闻。
目因见生,才为时育。何为山阿,何为空谷。声殊雊雉,响异呦鹿。
岂须托梦,宁俟延卜。想象屠钓,踟蹰板筑。
仁者博爱,大士兼抚。慈均春阳,泽若时雨。心忘分别,情无去取。
等皆长养,同加妪煦。譬流趋海,如子归父。
顾探怀抱,非为富贵。代既同人,时亦皆醉。六合岳崩,九州海沸。
事须经纶,属当连师。投袂剑起,澄清泾渭。
念我栖迟,安步任心。夏兴石泉,春游香林。欢逾丝竹,乐过瑟琴。
无疑无难,谁诃谁禁。百非不起,万累俱沈。
思怀友朋,远至欢适。躬开二敬,径延三益。缱绻故旧,绸缪宿昔。
善言无违,相视莫逆。情如断金,义若投石。
仲节犹嫩,春色始娇。湛露未晞,轻云已消。绿竹猗猗,红桃夭夭。
香气四起,英蕊六摇。蜂开采花,雀戏新条。
风光绿野,日照青丘。孺鸟初飞,新泉始流。乘舆携手,连步同游。
采芳中阿,折华道周。任情止息,随意去留。
如垄生木,木有异心。如林鸣鸟,鸟有殊音。如江游鱼,鱼有浮沉。
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
晨朝已失,桑榆复过。漏有去箭,流无还波。切念不减,疑虑益多。
季俗易骄,危心少和。我之忧矣,用是作歌。
一树红桃亚拂(fú)池,竹遮松荫(yīn)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jiào)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
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这里有一棵花树,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通常晚嫁,是被恶劣的环境给埋没了。
可怜鲜艳的桃花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赏。
参考资料:
1、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亚:通“压”。
无由见:没有办法看见。
寒地生材:这里指出身寒门的人才。校:通较,比较,较为。
春深:春意浓郁。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这首诗题为《晚桃花》,它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的珍爱人才之情。
首联“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先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松遮盖,它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次联“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是从首联描写转人三联议论的自然过渡。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第三联“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不应因为家世贫寒,便弃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
末联“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便紧紧承接着第三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他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正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这首诗借景言情,情因景生。正是晚放的“一树红桃”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机缘,才使他生发出那么深长的联想与感慨。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陆时雍《诗镜总论》)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达出深厚的情致。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自然流出,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