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满中庭酒满樽,平明独坐到黄昏。春来诗思偏何处,飞过函关入鼎门。
猜你喜欢
雾窗寒对遥天暮(mù),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tí)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jiǎn)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满天是雾花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花儿凋零,啼鸦声声。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和风剪出一丝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参考资料:
1、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69页
暮天:傍晚的天空。
风剪:即风吹。剪,有快速之意。一丝红:常用“红丝”比喻姻缘巧合。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这就是回文诗的一种。一般的选本里很少会选这首词,原囚很简单:这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在里边。这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回文诗大多都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就像厨师雕刻出来的一朵精美绝伦的萝卜花,无论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边的一个装饰。但是厨师愿意去雕刻萝卜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要让整桌菜卖出更贵的价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炫技。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于常人的技术,总忍不住会拿出来卖弄卖弄,没机会卖弄的话,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会“技痒”。
从词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或者叙事、造理,这是宋词基本结构模式。回文体的歌词,大体上亦依此模式填写。上片的相关物景,包括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而成为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其实际项目并不曾添加。下片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其之由袖罗、瘦影,风翦、红丝,变而为罗袖、影瘦,翦风、丝红,同样也不曾添加。无非是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以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这就是回文的奥秘。
这首词描摹的是眼前风物,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依旧不失隽永别致。从中更可看到词人娴熟的文字技巧。
胜读诽谐九锡篇。轻逐淮王上仙。莫将儿戏效阳源。
君家选事自空前。
恩未谢,印先刓。变色鸾笺凤笺。曾邀十赉降茅山。
朝元圭璧奉千官。
寒旂日淡,苦角霜高,秋程一片黄昏。苇渚芦漪,孤艇剪烛谁论。
凄凉坠鸥梦醒,冷萧萧、晕出波痕。远望外、问荒灯破瓦,何处孤村。
十载真如塔火,向鸳湖夜泊,疏雨潺湲。古柳栖鸦,江路约略犹存。
重来落帆买酒,讶深宵、过客敲门。说乱定,有人归、无地招魂。
洛阳卖牡丹,江都买芍药。卖与富人欢,买为游子乐。
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五色相浅深,百金相厚薄。
栽培动经年,风雨便成昨。萧条洛阳城,索寞江都郭。
赖有一春花,能无十千酌。朝看门拥车,暮见门罗雀。
尝闻月底人,欲把月桂斫。要使清光多,四海意开廓。
我亦爱明月,常满不愿落。上弦过杨侯,乃值寒雨作。
共饮三四人,不觉传鸣柝。持葩金谷豪,朱黄何灼烁。
还思溱洧上,士与女相谑。实此香草芳,请我赋其略。
酒阑为追咏,思拙笔屡阁。
色不迷人人自迷,朝云暮雨狐绥绥。形神暗逐蛾眉耗,病多休道药难医。
风云人世朝朝变,绨椠山斋岁岁新。有月肯临池上酌,与花同享坐中春。
难从残劫徵遗献,惭对凉波托幸人。独树童童亭九曲,偕寒许结后凋邻。
姚家有裨将,腰佩双青萍。
青萍夜脱匣,忽杀程务盈。
为书报杀状,伏剑随自刑。
吁嗟古义士,岂复数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