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春多骤雨,委巷绝经过。跬步若为去,愁心当奈何。
岁年防桂玉,卑湿畏江河。居食都无计,年来忧更多。
猜你喜欢
独坐空堂上,漏湿无与娱。晨炊烟不然,败灶将生鱼。
被服蛙蠙衣,出入螺蚌居。里闾杳相绝,滔滔水渐车。
安得双羽翰,超然谢泥涂。
断桥春水隔,疏牖暮云昏。蔓草萦山郭,江涛涨海门。
泥陈留鸟迹,壁湿乱苔痕。安得愁阴豁,晴晖满竹辕。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4
2、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4-25
3、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4
4、周笃文高志忠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1-852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华灯收尽雪初残。踏青还尔游盘。落梅强半已飞翻。刬地春寒。多病故人日远,几时双燕来还。可怜楼上一凭栏。不见长安。
居家多惰拙,为国常隐忧。
有时发鲁叹,乃或遭楚咻。
坏证至束手,错事皆从头。
收污挑怨愤,作劳睨嬉游。
变成生悍卒,祸已延数州。
胡然近辇毂,岂不闻高侯。
大决多所伤,小安其可偷。
悍心未熨帖,转手即寇仇。
嗟哉逢不辰,老矣何所投,
人力岂足恃,天意或为谋。
连夕蒸霮{上雨下对},崇朝洗歊烰。
巷陌收燥坌,河渠涨浊流。
仰首戴恩育,欢心谁怨尤。
国步自兹稳,吾志将何求。
高人赠我诗,妙语清於秋。
口诵殊未已,头痛顿已瘳。
欣然万宇气,快以一笔上。
仁邻幸可卜,旧好今自修。
原言为明时,却雇思远猷。
王度殊未饬,人情过则休。
配索难系马,机心或惊鸥。
君方抱经济,我当归樊丘。
鸣禽断残梦,寒衾有馀温。褰帷览东窗,朝阳汎晴暾。
晨兴不知倦,摄衣步南轩。碧瓦无寒霜,芳露浥兰荪。
东风苦未竞,愁见阴云屯。登高远四望,极目际郊原。
结客长安兴已孤,寸心元自向吾徒。谁从世外传鸿宝,惟羡仙家隐玉壶。
短褐尚能频说剑,明灯犹忆醉呼卢。因君更问华阳事,昔日金笼尚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