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杖底明霞照玉杯,黄河清洛互萦回。乾坤四望鸿荒尽,日月中悬混沌开。
大雪恍留初祖卧,飞云如扈上元来。三花烂漫吾将去,为忆当年绝顶栽。
猜你喜欢
峭壁崚嶒雾雨愁,明霞天畔削琼楼。金仙示迹犹存掌,玉女含颦未洗头。
大壑风生群虎过,飞崖云滑断猿愁。何当尽掬黄河水,濯足莲峰话壮游。
绛宇琳宫跨绝颠,大荒亭堠正苍然。悬崖尽压秦城外,峭峡平分汉壁前。
雷电九霄摧裂石,虹霓百道挂飞泉。狂来欲趁抟鹏翼,倚杖徐看北斗悬。
风风雨雨梨花,窄(zhǎi)索(suǒ)帘栊(lóng),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pàn),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bìn)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紧窄的窗户,小巧的窗纱,拓露出一方视野的空间。窗外飘打过多少阵风雨,而梨花还是那样的耀眼。不须说客灯前黯然的心绪,孤枕畔旅居的伤感,我的思念总是飞向很远很远。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垂肩,再久的繁华不过是春梦一现。忽然间,我发现居民家飘出一缕缕轻烟,从杨柳树两边升起,渐渐爬上了高耸的屋檐。
参考资料:
1、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4月:第179页
2、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窄索:紧窄。甚:甚是,正是。檐牙:檐角上翘起的部位。
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从“五十年春梦繁华”一句推测,此曲约写于作者五十岁左右。
开头三句写即目所见的景物。清明时节,时届暮春,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这是透过窗棂所看到的外景,写景的观察点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写窄索细密的窗帘和小巧玲珑的窗纱,以扣紧题目中的“客窗”两字。接着用“甚情绪灯前”的一个“甚”字,领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渐渐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怀。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怀、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况,萦绕在枕边耳际。这万千的心事,作者仅用了以下两句来进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表现了愁思的深长。下句说五十年来的生活,像梦一样过去了。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蓦见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满着春来柳发的一片生机,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衬出游子天涯飘泊的孤独之感。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即是用人家的笑语欢言来反衬自己的寂寞伤神,此曲抒情手法与此一脉相承。
根托岭南外,心无向日骄。白云垂一片,明月影深宵。
亦写行吟便,还将伏暑消。美人非好怪,何事剪芭蕉。
帝青八万四千里,更着修眉一两尖。
古往今来愁得尽,不教我辈送愁添。
云中今已平,军士凯歌声。天地边尘没,关山汉月明。
洗兵秋度碛,牧马夜归营。多少还家梦,中原有弟兄。
称诗有高学,云以涩为贵。子岂真可人,所诣遽尔邃。
诗怀文字前,未得殆难会。即论句法秘,大事匪狡狯。
初如咀橄榄,枯中说滋味。终乃啖枇杷,甘平宜渴肺。
子诗实早就,流宕可毋畏。试回刻意功,一极才与思。
向来谬见推,浅语不予赘。仍当摹千文,为君题晚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