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端居抱烦郁,赤日悬庭央。展图挂素壁,暗爽生虚堂。
潏潏水鸣濑,萧萧树含霜。道人多浩思,坐阅群山苍。
把笔念明哲,空令毛发凉。
猜你喜欢
何年白社种青莲,君子堂开俨昔贤。逃暑共寻泉石约,采芳重结水云缘。
郫筒香注流霞满,仙掌珠擎湛露圆。三径不知身已隐,尚从濂洛问真诠。
习家池馆足留连,十丈重开玉井莲。清影半摇朱幕外,暗香微动绿漪前。
披襟北海浑无暑,对酒南薰恰有缘。自别周郎谁是主,劳心空寄爱莲篇。
行行旷野间,田家功正甫。
老农谓予言,此中情难数。
焦枯虑连旱,阴损虑积雨。
插莳复耕耘,酷日无从拒。
岂不爱四肢,望岁忘其苦。
但愿庆丰年,得给人三鬴。
闻有名花即谩栽,殷懃准拟故人来。
故人岁岁相逢晚,知复同看几度开。
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有客叩我门,求题遂初卷。卷中点点灿珠玑,黎侯惠泽光琬琰。
咄嗟蛮獠千百群,潜伏菅茅舞鳅鳣。中间恶少善还多,岂必根株尽屠剪。
雪霜凛凛藏春意,欲把雕椎同惠鲜。俄然利口眩黑白,危机触处皆坑阱。
我思往事伤我心,安得雌黄话深浅。而今论定天日开,作歌拟配襄阳岘。
宛(wǎn)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yàn)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lǚ)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tiǎo)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zhāo)朝分散敬亭秋。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
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而流。
崔侍御您屡次解下陈蕃之榻来招待我,我这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谢脁楼。
此处您我别离就如同落叶飘飞,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飞散而去。
参考资料:
1、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524-525页
2、姜光斗.新编唐人律诗三百首.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92-94页
3、林东海.黄河之水天上来.郑州市: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229-230页
崔侍御:即崔成甫,长安人,开元中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转冯翊县尉、陕县尉,后摄监察御史,天宝五年(746),为李林甫所排挤,贬黜湘阴,乾元元年卒(见郁贤皓《李白丛考》)。宛溪:在安徽宣城。去国:指离开长安。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
一雁飞南海:喻崔成甫之返湘阴。双溪:在宣城东土山下。
高人:指崔成甫。陈蕃:指宇文太守。谢脁楼:在宜城县陵阳山上,为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敬亭:指敬亭山,在宣城县北,又名昭亭山。
这首诗前二句点明地点、时间、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画面,渲染出凄凉的氛围。秋夜是凄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为凄寒;离别是令人伤感的,而在离别之前的夜晚,目睹满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则尤为伤感。诗人将离开故地称为“去国’’,见出诗人对宣城依恋之深;把将要开始的漫游比作“不系舟’’,显见诗人在此地只是短暂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恋深,烘托内心的矛盾、痛苦。
三、四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展示诗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飞,故有“独怜”之叹;又由南飞之雁的孤独,转生“却羡“双溪“北”流之感。这里,诗人通过一“南”一“北”,一“怜”一“羡”,曲折地表达了不愿南行,却只得南行;渴望北归,又无法北归的复杂情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借陈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同时,以“过客”回应篇首“不系舟”,表明诗人确是行色匆匆,竟连最爱登临的谢脁楼也难以光顾了。最后两句正面揭示题旨,用落叶为喻,点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里的敬亭山分别了,其中寓有无限飘零之感,增添了全诗的悲凉色彩。
这首诗格调略显低沉,和诗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关。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劲直之气,极耐人咀嚼品味。中间两联对仗严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势。结语处以形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远,有不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