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问讯瀼西水,千年旧草堂。山容明积雪,江色动垂杨。
生事花钿尽,人情菜把伤。苏门引长啸,输尔是能狂。
猜你喜欢
自分贫非病,还因瘦可怜。负薪同谷日,中酒耒阳年。
世难生前感,诗名死后专。临风抚残碣,零落到重镌。
雨来细细复疏(shū)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
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
参考资料:
1、于北山.杨万里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8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7-248
疏疏:稀稀的样子。
“千峰”句: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似有似无。
生活中小事,自然界景物,到了杨万里的笔下,总是充满无穷的情趣。杨万里生平游迹很广,他的诗中,写山水的很多;他又特别喜欢雨景,所以写雨的也不少。这些诗,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点,令人百读不厌。这首绝句写小雨。雨本是没有情的东西,杨万里偏要赋予它与人相同的感情,于是使诗充满了新鲜感。
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与他的《雨作抵暮复晴》中“细雨如尘复如烟”句一样,描绘得很细,但有程度上的不同,这里写的是小雨,不是毛毛雨,所以不如尘似烟,而是“细细”与“疏疏”。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杨万里在《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中也曾描写过这样的雨景,诗说:“雨入秋空细复轻,松梢积得太多生。忽然落点拳来大,偏作行人滴伞声。”对雨水滴下采用自然的描写手法。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清代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中有“不写晴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句,说出了雨中青山的韵味。杨万里眼前的山,正带有这样的韵味,也正是杨万里追求的意境,他在《秋雨叹》中也这样写道:“横看东山三十里,真珠帘外翠屏风。”对隔着窗前珍珠般的雨帘眺望婀娜的青山,充满了喜悦。
诗仿佛不经思考,脱口而出,正如他在《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诗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语言明快而诗意曲折,正是杨万里小诗的特点。
羲和梦破欲启行,紫金毕逋啼一声。
声从天上落人世,千村万落鸡争鸣。
素娥西征未归去,簸弄银盘浣风露。
一丸玉弹东飞来,打落桂林雪毛兔。
谁将红锦幕半天,赤光绛气贯山川。
须臾却驾丹砂毂,推上寒空辗苍玉。
诗翁已行十里强,羲和早起道无双。
回首杨州一梦馀,故交已直玉堂庐。
寒暄未省通君实,穷薄空烦诵子虚。
甚愧丈人于甫厚,孰云夫子不回如。
残年无复陪精论,开阖平生几幅书。
避喧非傲世,幽兴乐郊园。好古每开卷,居贫常闭门。
曙钟来古寺,旭日上西轩。稍与清境会,暂无尘事烦。
静看云起灭,闲望鸟飞翻。乍问山僧偈,时听渔父言。
体羸谙药性,事简见心源。冠带惊年长,诗书喜道存。
小池泉脉凑,危栋燕雏喧。风入松阴静,花添竹影繁。
灌园输井税,学稼奉晨昏。此外知何有,怡然向一樽。
大隐不违亲,幽居少四邻。跏趺依古佛,箕踞对时人。
习懒成迂癖,长斋了夙因。形骸耽句瘦,囊橐积书贫。
薜荔裁奇服,耕桑作外臣。柴门多紫气,木榻绝红尘。
谊以枌榆笃,交于草莽真。愧予贪问字,忘却往来频。
远公何代留荒寺,尚有吾徒风雨来。构火肯因今世热,持醪莫尽古狂哀。
枌榆猛士谁相识,莲菊遗民总浪猜。江左频年征戍倦,不妨鸥鸟自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