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鹤飞飞兮太清,波湛湛兮昼平。翱游兮远望,见老人兮海之滨。
目炯炯兮方瞳,容汋约兮如英。服靡靡兮霞矫,御清气兮泠泠。
时三秋兮既届,肇初度兮芳辰。采芷若兮疏户,束茝兰兮成楹。
饭胡麻兮羞麟脯,酌桂醑兮蕙殽蒸。介海若兮速驾,辂木公兮来宾。
吹笙兮子晋,鼓瑟兮湘灵。安期兮河上,纷洗爵兮扬尊。
愿公寿兮无极,后天地兮常存。
猜你喜欢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suī)盱(xū)。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náo)闻喜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
2、夏承焘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9-436
乌:乌鸦。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麋鹿:鹿类的一种。猿猱:猿类的一种。
这首诗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顿觉不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而猿猱却一听到喧天的喜庆鼓声不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
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猗猗兰蔼,殖彼中原。绿叶幽茂,丽藻丰繁。馥馥蕙芳,顺风而宣。
将御椒房,吐薰龙轩。瞻彼秋草,怅矣惟骞。
胎禽驯久不知龄,移赠山池适性灵。引吭独鸣高顶赤,侧身徐步老拳青。
曾依处士能迎客,欲拟幽人别筑亭。仙峤翱翔他日事,朝来临水自梳翎。
城头官柳绿交加,日日斜阳集乳鸦。湖海书生羸马背,春来通算九移家。
亭亭白云榭,下有清江流。见江不得亲,不如波上鸥。
有榭江可见,无榭无双眸。
羽人曾领玉宸曹,身衣朝天白鹤袍。铁檄召雷秋雨足,瑶坛谒帝夜云高。
穿林紫气频烧药,满洞丹英自种桃。若挽银河洗兵甲,应翻马鬣作波涛。
梅子坠花茭孕笋,江南山郭朝晖静。
残春鞋袜试东郭,绿池横浸红桥影。
古人行处青苔冷,馆娃官锁西施井。
低头照井脱纱巾,惊看白发已如尘。
人命促,光阴急,泪痕渍酒清袗湿。
少年去,追不及,仰看乌没天凝碧。
铸鼎铭钟封爵邑,功名让与英雄立。
浮生聚散是浮萍,何须日夜苦蝇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