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论多贤地,如公道不贫。圣庭分铎远,蛮府作人新。
种德非干誉,挥金乐为亲。九原高谊在,颓俗可还醇。
猜你喜欢
百战纵横伟丈夫,两随黄钺定神都。指麾天地纡筹画,驱逐风云入阵图。
金劵有书曾锡土,玉关无路更弯弧。承家主器今良将,麟阁功名夐不孤。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yú)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jiē)。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雨后原野一片翠绿,烟景渺茫,晴空里余霞像一幅幅绮锦。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东风跟随春姑娘回来了,催开了我家的鲜花。
现在正是花落日暮的时候,怎么不让人嗟叹不止?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我想去游名山大川,找仙人学道炼丹砂金丹。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
孤负中秋又一年,草窗闲坐不成眠。莫辞醁酒十分满,能对清辉几度圆。
三匝短歌悲晚景,一声长笛破秋烟。人生忧乐无穷达,莫把清狂说玉川。
尘途争捧檄,皇皇曰为亲。苟遂犬马事,而坠百年身。
曾子能养志,颜生重归仁。岂无负米者,扬亲亿万春。
家有圣善母,七十共艰辛。容我衡门老,朝夕共鲈莼。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馀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愁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泉声何砰訇,石骨自坚瘦。泉飞石亦飞,直挟风雨斗。
石劲不能敌,云根穿欲透。长桥亘如虹,雪浪喷岩岫。
作势腾白龙,余音震飞狖。何人劈双峡,注此一线溜。
幻作千百折,恍觉波涛骤。停鞭一延伫,奇景实罕觏。
阴寒逼毛发,对此不敢漱。
林下狂歌不帖腔,帖腔安得谓之狂。小车行处莺花闹,大笔落时神鬼忙。
门掩柴荆阛阓远,墙开瓮牖薜萝香。一般天下难寻物,洛浦清风拂面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