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淮海归来日,蓟门春半时。弄晴莺语滑,因暖蝶飞迟。
未尽连床兴,那堪话别离。一尊南浦晚,烟草益悽其。
猜你喜欢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
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本站。
潸:流泪的样子。
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伊阙山高伊水清,洛阳形胜旧曾名。累朝遗迹今俱尽,断堑荒郊只废城。
富家广田宅,僮仆指盈千。门户付重寄,管钥任亦专。
妻孥厌粱肉,服御争华鲜。一朝盗入室,分散如秋烟。
帷盖不足惜,囊橐亦可怜。古来弓刀士,谁肯轻死边。
卫霍大将才,煌煌照史编。驺御立功名,我思赵卒贤。
杰阁倚诸天,当窗璧月圆。涧光澄夜气,山影淡秋烟。
心目空千古,虚灵净万缘。非关灰木者,寂灭学安禅。
何处开轩槛,凌虚香霭间。
胸中吞百粤,眼界抵三山。
晓日宾沧海,秋潮俯碧湾。
登临一舒啸,宇宙顿宽閒。
两山南北雨冥冥,四牖东西万木青。
面似骷髅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忆昔逢君夜雪中,高谈未了酒尊空。清涟绿筱今输我,白璧黄金政负公。
渭水流清终异浊,池花变碧旧宁红。欲评此意君何在,长是苍茫立晚风。